美国科罗拉多州、威斯康星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先后发生3起校园枪击事件,共造成至少7人死亡。校园频繁的枪声震撼着美国社会各界的神经,人们陷入反思和争论,开始寻求枪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尽管这3起校园中的两起都由校外人员所为,但频发的校园枪击事件促使美国社会关注校园安全条例、人们获取枪支的途径以及校园暴力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单孩子们饱受校园暴力之苦,教师和家庭也着实受到了伤害,他们需要大量帮助,”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医学院教授兼首席心理学家娜丁·加洛斯说。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17岁的迪伦·克莱博尔德和18岁的埃里克·哈里斯持枪在校园内展开一场屠杀,他们使用手枪、狙击步枪和自制炸弹随意攻击师生,打死12名学生和1名教师,两人最后饮弹自尽。警方对此案的调查结果表明,校园内的恃强凌弱现象、学生间帮派斗争和他们常听的“暴力”音乐以及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场景均是可能诱发二人疯狂举动的原因。在美国,包括恃强凌弱现象、殴打和性侵害在内的校园暴力已变得司空见惯,枪击事件只是其极端表现形式,因此,应当结合校园暴力,全面看待校园枪击事件。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国内枪支泛滥使得犯罪人员更加容易获得暴力工具,也是校园枪击案频发的因素之一。根据美国宪法,民众有权持有和携带武器,美国私人拥有的枪支几乎已达到人手一支的程度,由此带来广泛的枪支暴力。
美国白宫2日宣布,总统布什下周将召集执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官员,共同商讨联邦政府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对策。“总统对近期发生在美国不同地区的校园暴力和枪击事件深为悲伤和忧虑,”美国白宫女发言人说,枪击事件“撕裂了全体美国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