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报道》“移动七昼夜”第七天——安徽黄山
劳春燕:欢迎收看十一长假中的《中国法治报道》,我是劳春燕。
劳春燕:在《中国法治报道》的特别节目“移动七昼夜”里,我的同事撒贝宁、侯丰移动到7座城市里,感受假日中的公共管理,体验移动中的安全与秩序。七日移动中的前六站:在12票中收获的印象评分分别是:海南三亚9个笑脸、广东珠海5个笑脸、广西桂林7个笑脸、浙江杭州9个笑脸、湖北武汉8个笑脸、山东济南5个笑脸。 七天里,哪座城市能得到最多的笑脸?我们继续观察。今天,小撒和侯丰的第七站是:安徽的黄山。来看看他们准备如何进行自己在黄山的体验。
探访黄山 小撒侯丰的“变形记”
( 记者:宋宁 撒贝宁 侯丰 代钦夫 徐平 韩光 岳宗辉 武兵 雷飚)
侯丰:五月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里是海拔1683米的黄山始兴峰顶。
撒贝宁:现在的时间是早晨6点10分,我们《移动七昼夜》最后一站黄山的体验即将开始,而此刻新一天的太阳正在升起。
在移动七昼夜的最后一天,小撒和侯丰会如何展开对黄山的体验呢
侯丰出镜:移动了六天,也当了六天的游客,今天换了一个身份,大家也看到了我换了一个行头,今天要作为服务员,我们来体验一下站在游客的背后,能观察到的文明和秩序,不过说句老实话换身行头很容易,三五分钟,但是要想有真本事,才能在这儿体验到,下面就是我一会儿的工具,现在就差一个老师了,老师教完我就开始。
师傅名叫郑永利,负责在光明顶这一段巡山检查卫生和清理外围垃圾。一个垃圾袋、一个长夹子、一把笤帚、一根特制的鱼竿就是清洁工的工具,这些工具看似简单,使用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郑师傅详细的给侯丰讲解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侯丰出镜:这里是海拔1680米的光明顶,也是黄山的最高峰之一,每天中午都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同时也是垃圾最多的时候,我今天的体验就从这里开始。
在这块地方能够用得着的工具主要就是长夹子,由于不太习惯,在郑师傅手中十分灵巧夹子到了侯丰手中变得笨拙起来,郑师傅只好现场为侯丰指导。
游客:那里有个塑料袋。
侯丰:扔的比捡都难多了。
在侯丰担任清洁工的时候看到,大部分游客在吃东西的时候都能把垃圾放到自己携带的垃圾袋里或者扔倒垃圾点,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垃圾随手乱扔。
侯丰:刚才那个游客,左边是垃圾箱,右边是我,他把东西扔到身后......。
侯丰负责的这块地方面积虽然不大,但人却非常集中,只要侯丰清理的稍微慢一点,刚刚清理过的地方就会有人扔下新的垃圾。因此侯丰不得不在这个小小的山头爬上爬下、来回转悠。
就在侯丰专心应付垃圾的时候,忽然闻到一股不应该有的味道,顺着这股味找过去果然有一个人正躲在树丛后面吸烟。
侯丰:先生,这里都不让抽烟。不让抽烟——满山禁烟,你把这掐了放我这就可以。
就在侯丰制止的时候他又吸了一口才把烟掐灭。
侯丰:谢谢您。
现场画面:有人又在扔垃圾
侯丰:扔得真够险的,还好我身手敏捷。
在这个斜坡的下面就是一个悬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落下去,对于这些被扔在悬崖边的垃圾侯丰真的有些无奈。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侯丰请来郑师傅检查自己的工作,郑师傅会给侯丰什么样的评价呢?
同期声:
郑师傅:90分吧。
侯丰:90分?90分,我原本估计不及格。
郑师傅:能及格,及格。
侯丰:能及格就行。而且刚才郑老师——临时的郑老师告诉我还要当好宣传员。
郑师傅:安全员。
侯丰:安全员,防火,看人点烟头,再当这卫生员是吧。
郑师傅:是的。
侯丰:谢谢老师,谢谢老师今天让我上课,其实我今天感受很深刻:走到游客前面的时候,他会把垃圾递给你,你一转身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局面。其实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带一块手绢,多往前走两步。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黄金周黄山接待游客近9万人,庞大的客流不仅考验着景区的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更让黄山的自然环境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在黄山风景区,游客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支特别的清洁工队伍,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远不像侯丰今天体验得那么轻松,他们要随时清理游客们随手丢进深谷里的垃圾。就在侯丰准备寻找另外一份工作体验时,在黄山的始信峰顶,一个特殊的清洁工也正在紧张地接受上岗前的培训。
现场同期:
黄山工作人员:你尽量仰,尽量仰,仰的时候再试拉两三次。
撒贝宁:早知道昨天先练练臂力。
黄山工作人员:这是需要臂力的。
撒贝宁:对。
原来小撒选择的是吊到悬崖下捡拾垃圾的体验,这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活,黄山上的这些垃圾清洁工可都是经过专业登山队员培训过的,可小撒却执意要感受这份工作。这不,工人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来给小撒传授每个环节的关键技巧。
小撒出镜:我以后要是当游客的话,决不轻易扔任何东西,太难了!
工人们都夸小撒接受能力很强,就是有些是三心二意,你看一边忙着培训,一边还不忘抓紧时间采访。
现场同期:
撒贝宁:这块的环境算是下过最难的了吧。
男:小的算,再难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撒贝宁:都是一样的。只要是技术要领掌握了,那地形总会有难易之分吧。
男:那差不多。
撒贝宁:都差不多。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强化培训,小撒已经基本掌握了放绳下山的要领,工人们先选了一块不太陡峭的崖壁,决定让小撒单独操作,正式试训一次。
撒贝宁:现在我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完了。即将要进行第一次试训,因为这个不能马马虎虎就那么下去,之前肯定要经过一两次的训练,适应了这种工作的节奏和环境,以及技术要领之后,再真正地去体验,我身边这些普普通通地环卫工人,他们每天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看来小撒的适应能力还真不错,这身手看起来还真有点像模像样。几次试训之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工人们把小撒带到了发现垃圾的岩壁一侧准备放绳,他今天体验的任务就是拾起这些垃圾。经过培训之后,又自认为是有过多次攀岩经历和经验的小撒,看到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有些没底儿。
现场同期:
撒贝宁:但是像这么险的地方你们下去过吗?
男:没问题。
撒贝宁:组长,像这边这么险的地方你们下去过吗?
组长:下去过。
撒:也下去过,
组长:对。
撒贝宁:(对面前的摄像记者说)你敢拍吗?这样的环境他们也下去过。这份工作应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撒贝宁:(唱歌)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我们就要下到那山崖,去拣一个可乐瓶……。
此时,已经有不少游客知道小撒在山上,了解他此举的意图之后,游客们都在山下静静地守候起来。为了便于记录小撒下到山谷里的第一反应,两位摄像记者也分别达到了拍摄的最佳位置,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游客们都为小撒捏了把汗。
撒贝宁:现在我们的体验就正式开始了,我将作为一个黄山景区的普通的清洁工人,沿着这条悬崖的山路下去,沿路把我能够见到的垃圾全部捡起来,然后我希望通过这次体验,让所有的游客看一看,为了维持一个景区的环境,多少人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小撒刚刚下降了十米左右,就发现了目标,而越往下“收获”也就越多。接近谷底的时候,小撒的体力已经明显不支。
撒贝宁:现在我已经下降了将近30米的高度,但是这30米,对于我30年的“人生”旅程来讲,显得是那么漫长。这些环卫工人可能一天要下到谷底三四趟去捡拾垃圾,对他们来讲,可能刚刚的这一次旅程只是他们无数次工作当中的其中一个插曲而已,但是对我来讲,这一次体验却是我在这十一黄金周七天当中感受最深的一次。
从这一袋东西来看,这应该是游人扔下的,里面有食品的包装袋还有饮料罐等等。如果这一袋子东西放在这儿,没有人捡的话天长地久像这样的塑料袋也法降解,就会对这里脆弱的环境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这就是这些工人们每天冒着如此巨大的声音和心理上的压力,去做的这些平凡的事情。所以每一个人,每一个来黄山的人,每一个去任何一个地方游玩的人,把它带走,不要把它留在山上。
经过了四十分钟的体验,小撒顺利地降到了指定地点,大家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落了地,而早在山下等候小撒的游客们,也像迎接英雄一样将小撒团团围住。
撒贝宁:看见环卫工人以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许就是去捡悬崖上的一个可乐罐的时候,你是什么感想?
游客:管住自己的手。
撒贝宁:说得好,管住自己的手,真的,把这些东西带走。其实就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随身就可以带走,但是扔在上面就会让我,我到现在还在发抖。
撒贝宁:我觉得这种旅游素质的培养可能真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家共同努力吧!
刚当完清洁工的侯丰现在又成了挑夫,这担垃圾就是光明顶那个不大的区域,在一上午产生的,大约有八九十斤重,侯丰要把它送到垃圾暂放地。黄金周这几天山顶的垃圾比平时多出了4成左右,多的时候一天可以产生10吨,垃圾送到山下全部要依靠挑夫。在垃圾暂放地,侯丰看到了一个正准备要挑下山的担子。侯丰决定试一试看能否挑得起来。
侯丰:有人说黄山是有重量的,其实每个人的载重量是有限度的,这是一个200斤的垃圾的担挑,我挑不起来,但是我想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的挑起文明的质量。
但是,黄山每天需要送下山的还不只是这些垃圾。黄山山顶上目前有六家宾馆,为了减轻对山上环境的影响,这些宾馆每天产生的脏床单、被罩也要挑到山下去洗干净。送完垃圾侯丰又加入到挑床单的行列。
侯丰:走吧,我们下山,我们走。
侯丰挑的担子是减轻了重量的,约有80斤。而其他人的担子则至少都在150斤以上,侯丰的担子虽然比挑夫们的少了近一半,但还是累得气喘吁吁。
侯丰:还可以。
挑夫:慢一点,慢一点。
侯丰:每走几百米就像加了十几斤一样。
侯丰努力坚持着,终于上了这个大坡,上坡之后侯丰再也走不动了。
侯丰:我们在这休息几分钟吧。
挑夫:(笑)扁担都摔掉啦?
侯丰 :今天和老王和大李做了回黄山采配。怎么采配?就是把东西采上来 ,再配下去。抬下去再扛下去。你们这一天是怎么样的行程?
挑夫:我们是每天一上一下,就是30华里。
侯丰:30华里?
挑夫:对。
侯丰:老王是不是150斤就可以呢?
挑夫:170-180斤。
侯丰:170-180斤。大李是200斤,从山脚下上来4-5个小时,15华里,完了再抬下去,再扛下去。
挑夫:这样讲,这个山上不准污染。
侯丰:不准污染,是不是可以晚上没有客人的时候,用缆车把这些东西抬下去?
挑夫:缆车也要休息。
侯丰:缆车也要休息?
挑夫:要常检修的。
老王说,现在山上一共有三条缆车线路,都是专门的客用缆车。由于游客数量众多,运力十分紧张。因此凡是山上需要的物资,大到盖房子所需的建筑材料,小到一瓶啤酒,一包餐巾纸都要由挑夫挑上来,而消费以后产生的垃圾和需要洗的床单被罩则需要挑下山去。一上一下都由他们的肩膀来承担,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劳春燕:感受假日中的公共管理,体验移动中的安全与秩序。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法治报道》的十一特别节目“移动七昼夜”。在亲身感受了的管理细节之后,小撒会带着我们的“印象12”评分板,去倾听更多游客的印象。并且随机请10位游客,选择不同的表情,为城市给出印象评分。黄山,会收获游客们的几张笑脸呢?来看小撒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