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一场题为“红军题材电视剧研讨会”的座谈在革命老区——贵州举行。电视剧,如何面对革命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
民族精神:不容忽略的创作素材
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红军历史是其中熠熠发光的一页,长征更为世界所共知。 长征路上克服艰险、前赴后继的意志与对信念的坚定追求,是历史对今天的馈赠。
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说:“长征,不仅是战争史的奇观,同时是精神史的奇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群众需要多样性的文化创作,但真正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容忽略。”“在当今,中国文艺界出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包括对红军长征的表现,这些是当代中国对文艺的独特贡献。”
剧作家王朝柱认为:“欧洲戏剧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以自己民族的抗争史、民族英雄为题材,经久不衰,常演常新;电影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有一部分创作者集中于对这类题材的开发。”
学者贾磊磊则将焦点凝聚在我国的电视剧现状:“现在电视剧的娱乐成分过重,冲淡了主流价值观与文化精神。我国不久前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以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红军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人都忽略了革命历史对于个体的意义,自动远离了其间蕴涵的养分与力量。”
艺术提纯:难做的一桩“苦差”
那么,如何让电视剧既不会无视革命题材这一领域,又做到不让观众无视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呢?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写作者尤其重要。近年来,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总量并不少,但家喻户晓的却不多。为什么?“叙事的多样性与表现人物感情的多样性不够。”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星评价。
曾经写出《长征》与《延安颂》等几部有影响力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的王朝柱说,“关键在于怎么写,艺术探索是首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构。我在写《长征》的时候,舍弃了很多历史素材,而是以交响乐四个乐章的形式,完成剧本,形成起承转合,控制好节奏,从而留住观众。此外,就是对历史人物要有自己的新发现、新理解,只有这样,笔下的人物才是有吸引力、独一无二的,避免了脸谱化、概念化。希望各位剧作家在面对这类题材时,能够回到艺术创作本身。”
近年来着力研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评论家李准也深有感触,“这一类电视剧容易流于‘功劳簿’,人物不突出;历史材料掌握得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写好重大题材。好的作品首先做到重大历史事件不虚构,然后通过细节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氛围,而活跃于这一氛围中的,则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是人物牵着事件、历史走,否则就是违背了艺术规律。”
润物无声:让更多的人走近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的开掘与艺术表现,不仅是文艺创作者的责任与心血,更是为了让众人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使其间的民族精髓得以传承。
“让历史成为后人的精神消费,而不是被束之高阁或与众人的口味隔膜。”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李俊说,“我做过班主任,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想看什么,只有让文艺作品吸引住他们,才能谈到其他。”贾磊磊也在呼吁同样的问题,“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一定要进入大众传播渠道,走近青少年。现在我们许多孩子不知道相当一部分的重大历史事件,长此以往,民族的文化记忆将被中断,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将被淡漠。”
纪念长征,怀念前辈的革命征程……这些并不仅仅存在于“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特殊日子。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复制与炒作往往更能带来收益之际,尤其需要有人有所淡泊而“不为”,有所坚持而“作为”——对于革命历史,不仅值得电视剧创作者倾心开掘,同样值得更多人探索与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