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反映红军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长征光辉历史的20集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已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剧生动地再现了七十年前红军二、六军团绝境突围,屡克强敌的历史画面。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套用剧中台词: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关键词一:填补空白
70年前,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为保证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雄关漫道》的总编剧之一欧阳黔森认为,“他们的掩护对长征的胜利,甚至中国革命的胜利,都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可惜的是,之前还没有一部影视剧反映这一段历史。”
欧阳黔森,省作协副主席。他从小就生长红二、六军团活动的根据地———铜仁,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后来,他从事地质工作,又有了很多听故事的机会。“红军在贵州建立了两块革命根据地,有很多贵州人成为红军战士,跟随长征,这就牵涉了几万个家庭的故事。”根据欧阳黔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雄关漫道》,今年4月26日在我省开机。所有参与拍摄的人员加起来总共达到4万人次。拍摄人数之庞大,不亚于一支长征的队伍。
关键词二:关注小人物
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剧已经很多,其中不乏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力的优秀作品。《雄关漫道》怎样在这些作品中凸现魅力,主创人员从剧本就开始“磨”。张玉中导演说:“这个剧本,我们反复修改了三遍,并没有按编年史的老路,而是用小人物结构故事。围绕历史背景,把小人物的情感、命运往极致里做。”
正是这样,我们才在该剧中看到了岳林盛、李明皓等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在他们身上演绎战友情、兄弟情甚至爱情。岳林盛接受过文化教育,戴着一副眼镜,人称“四眼”;李明皓是红军中的“纯农民”,性格冲动,不止一次被人称为“草莽英雄”。两个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在战场上争强逞勇,在磨难中相互支撑,有反差,有矛盾,更有兄弟般的革命情义。
剧中,迷朦的雾气,湿滑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村镇,为该剧添上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对应的是两位男主人公各自的一段隽永的爱情故事。张玉中说,“在任何年代,人的情感都是存在的。虽然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那种感情被硝烟战火隐含,爱在心里口难开。但是我们也要把这种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小人物的故事结构了历史线索,小人物的情感、命运牵扯着观众的心。
关键词三:真实
最有争议的可能要数片中贺龙的扮演者没有选择特型演员,而是曾经在《玉观音》中扮演潘队长的杜源。说起自己的扮相,杜源认为脸形和身高还是有点像:“外形完全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把贺龙的思想、性格要表现出来。”剧组在贵州开机时,几个曾经见过贺龙的老人热泪盈眶握着他的手说:“像,太像了……”神似弥补了形似。难怪,后来张玉中导演说:“现在看起来,最‘像’的就是杜源了。”
大场面气势恢弘,小细节真实生动。战争题材影视剧需要真实再现战争场面。战争场面正是八一制片厂的优势所在,张玉中导演介绍,“我们是按照拍电影的规格来拍这部电视剧,就是要打造一部精品,无论造型、布景,还是场面氛围,都尽量做到真实感人,让观众看了不觉得假”。据介绍,《雄关漫道》整个戏共布炸点3000多个,动用炸药320kg,电雷管600发,电炸管5000发,炭粉350箱……。而一些道具和情节的设计也匠心独具,岳林盛的眼镜可以来形容“残而不破”,残而不破的年代感,交代了他的身份和故事的历史背景;李明皓的胳膊截与不截,一个骁勇善战的战士可能失去“战斗能力”,人情与生命之间的选择……这些小细节把人物的情感、命运推向一个个高潮,长征路上的战友情、兄弟情、父子情、爱情得到完整而饱满的体现,信仰的主题在战火中得到凝聚。
关键词四:
贵州
符号
《雄关漫道》的拍摄,绝大部分在我省境内完成,贵州景,贵州人,贵州音乐等“贵州出品”的烙印深深地打在这部戏上。
剧中,贵州原生态音乐不时悠扬地响起,插曲《天凉了》的演唱者正是贞丰县未满18岁的布依族少女田景芬,她在去年我省举行的“旅游形象大使”比赛中,成为黔西南州的“民族姑娘”,而贞丰县的民间艺人刘忠平,则负责了民族乐器———勒尤的演奏。《雄关漫道》大胆地把山歌引入到剧中,不仅作为剧中情歌对唱、背景音乐,还作为插曲,为该剧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
清脆的歌声,青青的石板街,茂密的树林,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贵州符号反复出现在荧屏上。
(题图为《雄关漫道》剧照) 作者:胡卡妮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