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由
上海华普掌门人徐刚的热情,似乎丝毫不亚于他的老板———“造车狂人”李书福。
四年半前,他放弃了仕途不错的省财税大员职位,下海出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两年前,他毅然签下一纸军令状,赴上海独立闯荡,一步步把华普带成“民营造车军团”的新生力军。
数周前,吉利调整华普内部管理体制,宣布徐刚兼任集团副董事长。一时间,有关“徐刚中途卸任”、“华普经营不善”的议论将徐刚推向了是是非非的风口浪尖……
徐刚
45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国汽车文化学者。曾任黄岩市财税局局长、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浙江省地方税务局总会计师。2002年5月,辞官下海任吉利控股集团CEO。2004年9月起,出任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10月起,兼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继续分管包含上海华普和上海英伦帝华在内的吉利汽车在上海的业务经营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每天都会抽点时间坚持写博客的徐刚显得异常坦率。对于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接连抛出的吉利收权幕后、华普未来发展、伦敦出租车合作细节等焦点问题,耐心的徐刚一一作答。
调整幕后:“从承包人变成职业经理”
东方早报:你同意李书福收权的说法么?
徐刚
:这次调整后,我个人的分工是有所变化,从之前的协议承包负责人变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我是同意这次调整的,也完全服从“大吉利”的发展需要。其实,这是吉利为了企业发展需要所作出的一次正确的内部调整。书福董事长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企业家,他对市场反应非常敏锐,像吉利这样的民营车企确实需要适应形势,整合资源,内部形成合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
两年来,华普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亏损小厂,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上交税收超亿元的民营造车新势力。它在品牌形象、区域优势等方面都对吉利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华普在“大吉利”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也使得这次调整势在必行。
东方早报:华普是否已经丧失了独立经营权?华普的管理队伍会大换血么?
徐刚
:此次调整后,华普的规划独立编制后,纳入吉利控股集团的整体大规划中,财务和法务改由集团垂直管理,在品牌、采购、人事、生产、销售和研发等方面,华普依然是独立运作。
在我承包经营时,华普也一直是吉利的一部分,高管队伍中本来也有很多来自吉利,所以不存在吉利高层进驻华普这一说。反过来,华普的高层未来将更多地参与吉利的重大决策,像我们的罗明端总经理也将兼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
东方早报:你的新职务是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务?在你上面,还有几层管理架构?吉利共有几个副董事长?
徐刚
:除了上海华普汽车董事长、香港吉利汽车(HK0175)执行董事外,现在我又将兼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从董事会构架及排名来看,按书福董事长的说法是协助他主持董事会工作。可以这样说,我此前的全部精力在华普,现在是集中精力管华普,同时参与吉利重大决策。
东方早报:华普经管会并入吉利后,原来的11位成员,还会保留几个席位?占吉利经管会的几席?是否将来涉及华普新车型等的重大投资,都要听集团经管会的?
徐刚
:吉利和华普经管会还是各自分开的,只是现在华普的经管会主任和以后英伦帝华的经管会主任,都将成为吉利经管会的一员,更多地会从集团大方向出发,来规划华普的未来发展。
品牌经营:“在细分市场上下更多工夫”
东方早报:曾有媒体把李书福收权的原因归咎为华普这两年经营不善、对上市公司贡献微乎其微?华普的业绩到底如何?对上市公司的单车利润的贡献又有多少呢?
徐刚
:我来华普刚好两周年,2004年四季度、2005年度的业绩好差早就公布了,查一下资料就知道了。今年前三季度,华普的销量数字为近1.8万辆,这一数字还不包括近5000辆的海外出口,这两部分的销量较去年同比增长仍在30%左右。我承认,这离华普年初制定的同比增长50%的目标还有差距,我们正在花更大的力气来拉动销售。
利润贡献方面,根据今年6月公布的去年年报,上海华普对于吉利汽车的利润贡献为4600多万港元,浙江吉利的利润贡献为5600多万港元,因此华普的实际利润率贡献在45%左右。全球有近200家基金投资吉利汽车,因此对于销量和利润的数字,我们是绝对公开的。至于部分媒体的严重不实报道,我在博客上已写了一篇《年轻记者尤不能无知无畏》的文章。我在此不想做过多评论。
东方早报:此次调整之后,吉利和华普的双品牌战略发生了何种变化?华普将在集团中承担怎样的角色?你对吉利与华普的双品牌关系曾有过类似“大众”与“奥迪”、“标致”与“雪铁龙”的描述,现阶段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什么?
徐刚
:此次调整后,华普“弘扬海派文化,享受海派生活”的品牌精髓不会有任何改变。华普将作为“大吉利”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独立品牌。在出现价格重叠的内部竞争局面时,华普会瞄准相应的细分市场;可以说,吉利和华普品牌将以文化和定位的不同,来出击各自的细分市场。
至于品牌关系的描述,我认为华普与吉利还是“标致”与“雪铁龙”的关系,将来在华普生产的“英伦帝华”与吉利的关系是“奥迪”与“大众”的关系。当然,所有的品牌都是在“大吉利”的品牌框架之下的。
东方早报:北京车展即将到来,华普会以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出现?你之前为华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是否会出现大的变化?原先打算投放的新车型计划,会就此作古吗?
徐刚
:在北京车展上,华普仍将以独立品牌参展,同时亦将有新车出现在吉利汽车的展台上,这就能很好地体现华普将来在大吉利中的地位。华普将突出“享受海派生活”的主题,目标是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充分展现上海特色。我们将发布四款展车,诠释上海的城市精神。一款将于11月初上市的海炫女性车,代表时尚;一款刚下线的海域MB,代表科技;一款新亮相的海迅MA三厢新车,代表速度;一款是与国际合作的将于未来两三年推出的概念车,代表海纳百川。
就“十一五”规划而言,华普的整体产能规划是35万辆,2年内形成20万辆的规模,这其中就包含了一期的5万辆、二期第一阶段的10万辆和三期(英伦帝华)第一阶段的5万辆。就产品而言,在原有海域AA、海域MA、海尚MA、海迅AB的基础上,华普下个月将推出一款海炫AA;到明年春节前,海迅MA和海域MB都会上市;到明年秋天,华普还会推出一款具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神韵的精品小车。此外,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的混合动力项目和418工程小组在研发的2008年后新产品均在按计划进行。可以说,原计划投放的新车型,并没有任何改变。当然在未来车型的规划上,华普将充分考虑“大吉利”的规划需要,在细分市场上下更多工夫。
出租车谈判:“在恒隆谈了整整50个小时”
东方早报:伦敦出租车的生产将落户华普,华普占股1%,这是否只是象征性的?能否披露一下谈判的细节?
徐刚
:首先我得解释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合资,按书福董事长的初衷,这是基于三方面的合作需要:资本、管理和品牌、技术。现在议定的股权分配都是在有利于共赢、守法和保持高效率的前提下做出的。因此,华普占多少股份其实并不重要。双方都是上市公司,谈判过程确实非常艰苦,这次谈判前后历时近半年,其中最长的一次谈判是在恒隆广场上的一间办公室里谈了整整50个小时。单单双方将先前商定的合同再过一遍,结果就花了12个小时。我记得很清楚,当天凌晨6:45离开恒隆广场的时候,所有的人已经都累得精疲力竭了。
还可以透露的是,整个谈判共涉及将近10份法律合同,我们已经草签了最根本性的合同;余下的7~8个合同,预计将在一周内把细节全部谈完。
东方早报:伦敦出租车何时投产?主要返销英国吗?对中国市场有什么打算?除了负责代工外,华普还会承担销售呢?
徐刚
:伦敦出租车将于2008年投产,初期产能为5万辆。我们建议取的名字叫上海英伦帝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成立后,除了生产TX4高档出租车外,针对中国市场将推出一款引进英国技术但在定位、外形、配置等方面都做改变的新车型;此外,未来吉利最高端车型的生产也将放在英伦帝华。
去年,伦敦出租车的销量为2600辆左右,所以我们预计新公司投产后的初期订单至少也会有这个量,随着成本的下降,海外订单量会只增不减的。谈到控制成本,我们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降低成本和消化技术。英伦帝华将来会有独立的销售公司,在此之前,由华普代为销售。
东方早报:你认为李书福还信任你么?是否会萌生退意?
徐刚
:任何一家大公司的运作都有自己的规律,或者说是特定的游戏规则。我和书福董事长的关系和友谊绝不是外界所瞎传的。
我是一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自从四年前下海的那天起,我就调整了心态,我和书福董事长之间的关系是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关系。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会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目前没有任何离开华普或吉利的想法。试想一下:华普像一架飞机,2005年顺利腾空起飞,现在正处在加速升高爬坡进入平飞的过程中,我怎么会中途跳伞呢?为了吉利(包括华普)的事业,我会坚持不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