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走进非洲民间大使角色可期
中非关系新时代系列社论之一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尚未开幕,目前就有数名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陆续抵达中国。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非洲热”。 中非长久以来的良好关系正继续升温。
中非合作论坛始创于2000年,现已成为中非进行集体对话与多边合作的有效机制,构筑了一个重要的框架和平台。这个平台,有助于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无疑,北京峰会的举行,将进一步促进中非关系进入佳境。
回顾新中国和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年来的历史,总体而言,中非之间政治关系密切,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非关系目前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最近,一些西方舆论刻意散播所谓“新殖民主义”和“掠夺非洲资源”的谬论,这不容忽视;又比如,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投资,创办企业。这个过程中,个别中国投资者和当地在劳工、环保、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升级,影响双方的友谊。
针对所谓“新殖民主义”和“掠夺非洲资源”之类的谬论,中国政府向来是有理有节地予以驳斥。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中旬在访问非洲的时候,就曾针对这些舆论刁难做过回答。他明确表态:中国同非洲几个国家之间的石油贸易与合作是“公开的、透明的,也是正常的、互利的”,“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温总理的驳斥,很好地起到了以正视听的功效。
中非之间某些领域的矛盾,通过双方的官方渠道进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加强官方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将一些可能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类似中非合作论坛这样的平台,就是很好的沟通机会。不过,微观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更有赖于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进入非洲投资和发展,我们认为,这些中国企业家也应当承担起民间“友好大使”的责任和使命。
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5年猛增到397亿美元。商务部预计,2006年中非贸易额将突破500亿美元,连续5年实现高速增长。从投资方面看,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0多亿美元,在非洲兴办了各类企业800多家,为促进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非之间增进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强烈愿望。因此,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家更应该审慎行事,从而求得实现双赢的目标。
在我们看来,中国企业家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民间大使”,必须充分尊重投资所在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尊重当地的法律和生活习俗,参与环保事业;有能力者,还应当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做优秀的企业公民。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微观领域出现的一些矛盾,其中就有少数企业家没能很好地承担上述责任的原因。
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看,非洲是一片古老的大陆,面临着古老文明的复兴这一严肃命题。但是在历史上,这片土地有着许多的磨难,有着被蹂躏的惨痛经历。正因如此,一些国家在欢迎来自中国投资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这种心理并不难理解。中国的企业家只有在理解了这种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够体谅对方的利益诉求,而不仅仅是孤立地去追逐商业利润。
所谓尊重当地的法律和生活习俗,从小处说,就是入乡随俗,从大处讲,就是一定要尊重他国的法律规则。尤其是涉及到环保等关乎子孙未来的领域,更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爱护自己家园一样爱护别人的家园。温总理今年6月出访非洲时,曾接见过一些在非洲发展的企业家,并叮嘱他们一定要把眼界放得开阔些。温总理话中之义,意味深长。
正如许多研究非洲问题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的非洲大陆还有待开发,充满了商业机会。非洲许多国家涉及矿产、能源、黄金、钻石开采、房地产、通信等领域的项目,期待着大批中国企业前往投资。另外,中非两个经济体之间互补性很强。许多因素有利于中国企业家在非洲赢得商业上的成功。我们希望,成功者不妨多参与一些当地的慈善事业,回报这片土地。每一个企业家其实都是象征着友好合作的民间“大使”,中非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发展与每一个中国商人的点滴行为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李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