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曾经是座经常闹“水荒”的城市,缺水在每个西安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在老西安人心里更是如此。人们当时或许不会想到,如今的西安这么快就告别了“水荒”。省委书记李建国评价这一巨变时说:“西安的水好喝了,再也不闹‘水荒’了!”
几年来,西安人不仅告别了“水荒”,西安人还正在以“大禹治水”的精神恢复“八水绕长安”的胜景。 目前,拦河筑坝,已经造出的人工湖面积相当于两个西湖!著名作家高建群兴奋地写下了《我家门前有片海》的美文,成为西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一个
告别“水荒”
打开几年前的报纸,有关西安闹“水荒”的报道触目惊心:“西安昌仁里公用水龙头前排长队等水,烈日下是抱怨、焦渴的人群”,“纺织城车间限制空调用水,车间温度高达37℃,已有工人晕倒”,“西安邮电学院数千名师生喝不上水,学校每天给每人发几根冰棍”,“啤酒饮料总厂无水难成酒几乎停产”,“三学街、东十道巷、麦苋街、丰登路、桃园路、韩森寨、西五路、太华路地区自来水枯竭,数十万人为等候接水彻夜难眠叫苦不迭”……
上世纪90年代,西安这个八水环绕的润泽之地,却因“水荒”声声告急。为了解决西安“水荒”,1987年西安开始建设黑河引水工程。
2001年12月31日,这个让西安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历时15年、投资38亿多元的西安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胜利竣工投入运行,形成了年供水4亿吨、日供水110万吨的设计供水能力,西安的“水荒”从此开始缓解。“西安现在的水,就像矿泉水,甘甜可口。排队接水那样的日子再也没有了。”许多市民如是说。“政府也应当保障市民不再闹‘水荒’!”西安市的领导也这样说。时光进入2006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供水能力为164万立方米/日,地表水源地日供水能力为122万立方米/日。基本可以满足800万西安人的生活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同时了解到,为了彻底告别“水荒”,西安市委、市政府在黑河引水工程竣工后,继续建设了一批包括“引乾济石”在内新的控制性水源工程。而梨园坪水库、曹庙水库、引胥济黑、引金济灞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据介绍,这些水源工程建设除保障城市生产生活供水外,还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河道、水面景观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
好水这样来
西安市民最关心的莫过于水质怎么样?多年来,人民群众饮水质量的好坏,深深牵动着市委、市政府和供水企业干部职工们的心。记者了解到,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全市自来水的水质要经过严格的三级检测,工作人员每天沿线巡查,采取生物、理化监控措施,监控水质变化,成立反恐队伍进行封闭管理等。同时,在水源保护区内限制使用化肥等,以防氮肥污染水源。
根据国家要求,三类水质就可作为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部门长期监测,西安的水质常年都在一类以上。难怪上海、郑州等地水务官员前来参观时,无不惊叹、羡慕。而陕西省、西安市领导也曾多次自豪地说:西安的水质,在全国大城市中是最好的。
“水城”之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省委书记李建国来西安视察工作时,提出的西安市要在城区“见水见绿”,在城市周围营造“大水大绿”工程的要求,西安市实施了“大水大绿”等一系列工程。西安市“城在水中,水中有城”的工作由此步入了快车道。短短几年过去了,如今,浐灞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9亿余元,加固堤防50多公里,建成橡胶坝9座,堤外生态湖4个,形成水面约14350亩,面积相当于两个“西湖”。在这里,昔日烟柳画堤、碧水清波的秀丽景色已经再现。
谈到“生态西安”未来的发展,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争取要用10到20年的时间来恢复我们八水绕长安的胜景。”
这是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高建群 我家门前有片海
2006年3月,著名作家高建群撰写了一篇《我家门前有片海 》的散文,高先生用细腻的笔墨激情洋溢地写道:
目下,西安人正在干一件大事情。人们在浐河、灞河之上修了一些橡胶大坝。这样,水被留住了,形成了一片一片汪洋。
星期天的时候,我去那里看了一下。古语中有“泱泱”这两字,那一次看钱塘江大潮,我想起这两个字。这一次看这浐灞三角洲,我又想起这两个字。
但见,眼前一片汪洋。这留住的水,经过沉淀,变成了蓝色。水气浩淼,水的中央有一些湖心岛。岛中的绿树间,落满了白鹭。这些白鹭一会儿落下来,一会儿又在湖面上飞。而在一座橡胶大坝的旁边,我逗留了很久,听水声滔滔,看那水流成了一个扇面,像瀑布一样从高处落下。
我家的门前真的有一片海吗?此情此景,让我有些恍惚。我一再提醒自己说,这真的是西安的水,但是直到写这篇短文时,我仍有些恍惚。
高建群接着写道:
西安过去曾经是有水的。笨想,养育一座世界大都市,没有充足的水的滋养肯定不行的。那时,有“八水绕长安”之说。除了有渭河、泾河这两条远道而来的河流之外。终南山下的各个峪口,每一个都有清流奔腾而下,从而滋润西安,滋润富庶的八百里秦川。
文行至此,作家考证历史上“西安这块地面更是有大水滔天的存在”之后,写道:“大禹治水,疏通了渭河入黄处,大水下泄,八百里秦川显露了出来,于是,这里成为沃野。”
话到这里,有人会问,水宜疏通而不宜于堵塞,西安城外堆着这一片汪洋,会不会对西安城造成危险,会不会对下游造成负担。那么我在这里负责地说,危险是没有的,负担是没有的。因为其一,这浐灞三角洲是在西安的下游。其二,这些橡胶大坝是机动性的,每有大河发水,事前它就先将这大坝里的水放了。
人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据我所知,将来这里会有一个大的游览区。那时,西安人只消短短的半个小时车程,就能与这一片汪洋亲近了。人天生具有一种亲水性。人最初就是从水里来的。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懂得了“逐水而居”的道理。而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先要在母亲的羊水里呆上10个月。无论是谁,概莫能外。
我祝愿浐灞三角洲这片水给西安带来好运。给我们每个西安人带来好运。我家门前真的有一片海,这不是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大水大绿大手笔!
老西安笔下的《西安水事》
《中国房产报》刊登了一篇署名为边疆的文章,许多网站予以转载。这篇标题为《西安水事》的文章,讲述了西安“水”的历史变迁。
这位“老西安”在文章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北方人性格的粗犷直爽和北方干燥少雨的气候是分不开的。不过说到水,西安这座古城的发展和它密切相关。不久前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西安,在“大唐芙蓉园”观看表演,一时让这个景点声名鹊起。“大唐芙蓉园”是按照唐代长安城曲江池的意境建造的人工景点,据说千亩水面碧波荡漾,不禁让人感慨。要知道,10年前水荒最严重的时候西安城是何等景象。
闹“水荒” 塑料水桶走俏
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西安的“水荒”日益严重。记忆中西安闹过几次“水荒”,而1995年夏天的“水荒”最为严重。当时持续大旱,连自来水厂都停了产,高层居民家中的自来水管根本流不出一滴水,许多人只好用壶或桶,下班时从单位带水回家。当时塑料水桶因此走俏,30斤装的塑料水桶从12元涨到20多元。西安市政府组织了大量消防车、洒水车往各处居民点送水,人们提着水桶、水壶在运水车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年,为排队争水打起来的事时有发生,有人把原价12元一车的水竟卖到280元一车。
打井取水 曾使大雁塔倾斜
那次“水荒”持续了一个多月。有些人为了攒够一天的水,甚至半夜都不停去打水。有些单位为了解决自己员工的用水,则打起了深井,采起地下水来,这一行为造成的恶果就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当时许多街道以及建筑出现了塌陷和裂缝,最严重的是大雁塔因此而倾斜了近1米,成了“中国的比萨斜塔”。甚至连新建的电视塔也有了倾斜。
缺水的日子对西安人来说是段痛苦的记忆,直到后来的“黑河引水工程”,才算解决了西安的“水荒”。有了水的城市才有活力,不再缺水的西安人开始享受起有水滋润的生活来,“水上娱乐”一度火爆古城,城墙边上的水族馆让人们享受到了海滨城市才有的特殊娱乐,护城河景观改造工程使西安人有了大片的绿地,以前的“臭水沟”慢慢地不再臭了,而浐河边上则修起了高档住宅区,人们憧憬起美妙的河畔生活来。当大雁塔的音乐喷泉广场音乐响起,“舞动”的水柱喷涌而出的时候,幸福写在西安人的脸上。
八水绕城 未来更美丽
作者谈到对西安未来的憧憬,如此说道:“当然,吃过水亏的西安人吸取了教训,大力减少水资源浪费,去年西安还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如今,西安人现在正希望恢复昔日‘八水绕长安’的盛况。当八水再次环流西安的时候,相信这座城市会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