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最后一个同学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03级谢逾豪: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进行,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也在今年来发展得愈加亲密,双方在贸易、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日渐紧密。由于中非关系的规模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国际上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论调,即中国对非洲的“新殖民主义”论,认为,中国加强中非关系,是因为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攫取非洲国家的这些资源,在非洲建立起以中国为主导的“新殖民主义”体系。诚然,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确实有许多关于资源的项目,中非贸易中也有许多是资源方面的贸易。然而,如果把“资源贸易”定义为所谓的“殖民主义”的话,那么,世界无数比资源交易中,任何一笔资源交易都会背负上“殖民主义”的恶名,而像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这些无比富裕的石油输出国家也将被定义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了。显然,循着这种思路来将不断健康发展的中非关系定义为“新殖民主义”显然有极大的偏颇之处。
目前,苏丹最引人关注的地方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不断困扰苏丹政府的达尔富尔部族冲突问题,其二是苏丹境内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指出,资源贸易并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殖民主义”,资源贸易只是“殖民主义”所呈现出的一种现象,而并非本质。资源贸易能否被定义为“殖民主义”,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资源贸易的价格是否合理,在交易价格制定的程序中资源所有者是否拥有正当的议价权利;其次,资源贸易的后果到底是利益的合理分配还是资源的买方对整个贸易系统的控制和垄断;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即资源贸易所带来的周边效应是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从资源贸易中寻求目的性较强的政治控制。有人认为,中国对中苏关系的重视是为了寻求利益。那很显然,不为利益的贸易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中苏贸易自然是因为利益的存在,然而,中国所追求的是一种长久的利益,是一种正当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基础是建立在不违背上述三个前提之上的,所以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合作称之为“新殖民主义”,实在有失偏颇。
1996年11月,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石油市场。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技术运用到苏丹石油建设工地后,如鱼得水,仅在刚刚进入的前三年,苏丹1、2、4区油田的原油销售就达2.66亿吨,其中苏丹政府获得销售收入32亿美元,为此,苏丹财政部长在喀土穆《观察报》公开表示,“苏丹国民经济总值的41%来自石油”。
中国同苏丹的合作,有力地改善了苏丹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苏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此,巴希尔总统在苏丹南部芒嘎油田投产庆典的仪式上说:“美国雪伏龙石油公司曾经进入苏丹,又退出苏丹,其目的是想控制苏丹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中国人的进入,则帮助我们开创了苏丹的石油工业,今后,苏丹政府将全力支持中国石油公司来苏丹进行互惠互利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在价格问题上,中国以国际油价并同苏丹政府协商后从苏丹进口石油;在利益分配问题上,中国石油公司现在仍在采取竞标的方式,公平地竞争苏丹石油的开采权。由此可见,中国在经济利益上也并未丝毫地有悖于我们以上所论述的三原则。
综上所论,从中苏关系这个个案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确实是本着公平、公正、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在运作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作为发展中国家阵营中的一员帮助着非洲国家的发展,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1.46万名。中国的真诚帮助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套用帕麦斯顿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许一些人会以此来攻击中非关系,而我认为,中国所重视的,是中非之间的长期利益,而并非鼠目寸光地攫取短期利益,而保持中非之间的合作和友好,保持相互之间的互惠互利,才是中国的长久利益之所在。同时,我也相信,同中国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也是非洲国家的长久利益之所在。谢谢。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原因,本次活动就要结束了。感谢搜狐为我们提供本次直播,感谢各位非洲的学生。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