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时间拼贴出浮世绘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3 5:53:47 ·来源:新京报
批判犹如一支错位之箭,朝天一射,不知去向。也许,从一开始,《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为戏剧的思想,而不是为思想的戏剧。 如果将“视社会为剧场”的理论当作一种思辨的话,它就是反其道而实践的“佳作”。
剧名:我们走在大路上
时间:2006年10月27日-11月19日
场馆:朝阳9个剧场3层TNT剧场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曾经让很多文艺青年自我感觉找到了人生圣经,那笔摇晃在路上的流水账让人看不到任何“深刻的”意义,只是一种虚无心态下的行走。倘若以此来比类话剧《我们走在大路上》,多少会亵渎创作者的本意,因为在宣传册页上有着“近三十年的社会心理史”的字样,创作者也的确做了强烈的入世关照。
而这种类比是来自形式上的通感。《我们走在大路上》没有具体人物和故事情节,里面大段大段的台词由二十多个演员轮番轰炸给观众,那一句句意义连缀的警句,精彩之极。只是当我们跟随剧作安排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路走到21世纪头十年的时候,就像站在一幅用近三十年时间拼贴出的浮世绘,同一种节奏和质感的批判所带来的是没有起伏的社会图景,这同虚无看世界大体是异曲同工的。
有人说《我们走在大路上》是《切·格瓦拉》的后续,这种感觉在所难免,因为创作者思想必然有其自身逻辑的惯性。在《切·格瓦拉》一剧中,借着彼一时的国际环境所造就出的风云人物之口,表达了此一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仍然坚持的思想立场,内在时间跨度成就了戏剧张力,也让人缅怀了那曾经激昂群情的信仰。而时至今日,彼一时的信仰已经以新的面目消化在此一时的国际环境中时,坚持者心中的失落多少就成了愤怒和批判的源泉,眼光所及之处皆是三十年来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丑态。
到了全剧的最后,似乎是要以明亮的尾巴来开辟出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表明对自身文明和历史的敬意、对社会所怀有的美好理想,却终归让人看到一种思想困境。批判所指向的内容已经造就了这个时代的语境,对生活情调的营造大于对生命理想的建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于对信仰高度的追求,批判也犹如一支错位之箭,朝天一射,不知去向了。剩下的是文字本身带来的快感,排比、双关、隐喻、重复等等这些语言上的修辞制造了一场狂欢,可读性已经超越了它的思考。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为戏剧的思想,而不是为思想的戏剧。如果将“视社会为剧场”的理论当作一种思辨的话,它就是反其道而实践的“佳作”。
刘晓真(中国艺术研究院)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