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上一周 10月9日到10月15日,《我的长征》从贵阳东北方向的,龙里县洗马镇向南 绕过贵阳市,沿着71年前,红军向云南推进的线路,抵达贵阳西南方向的紫云县,在这一周里 行军218公里,成为《我的长征》出发以来,行程最长的一周,征程艰苦,使得韦燊这样出征五个多月,也没受过伤的队员也走伤了腿。
韦燊:我一有伤病完就终结了我们队,无伤无病的历史,他们非常开心。
解说:而童知微在这种情形下,竟然走掉了一个脚趾甲。
童知微:不算啥 真的。
队员:真不算啥。
童知微:就是。
队员:一点都不疼 ,是吧。
解说:由队员自行探路的行军规则,在这一周正式实行,在自愿报名探路的队员中,刘榛子成为第一个探路的女队员,至于一向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军的朱洪阳,在队里的安排下替换队友西西,接过了在行军队列最后,收队的任务。
朱洪阳:实际上你们把手台给我,给我一个紧箍咒。
队员:多少人在关心你呀。
朱洪阳:他们又怕我走小路又逃跑了。
解说:10月16日,第25周的徒步跋涉开始了,今天又轮到刘榛子在前面探路。
记者:怎么不走小路了。
刘榛子:小路 翻大山,而且也不是特别近 大路好走。
陆昶全:那个纳容村,应该不在这条大路上才对呀。
西西:不在呀 好像过了道班,道班那有个路口 转进去。
刘榛子:我们就直接问下午的点怎么走,这么大一条公路,多少人来来往往的 人和车。
西西:直接奔到今晚的宿营地呀。
刘榛子:四大寨乡,这样你可以少走弯路啊。
西西:那里离四大寨乡公路,大概是25公里。
刘榛子:公路才25(公里),公路 不会吧。
西西:对啊。
刘榛子:公路才25(公里)。
西西:对啊。
陆昶全:我们下午要走沙石土路,那种合情合理啊 25公里 。
刘榛子:没有啊 本来给的点没那么多。
陆昶全:那公路肯定多多少少绕一点嘛,绕它几公里很正常 那个公路。
解说:这天,上午还是比较开阔的柏油路,中午 线路延伸进了山,气温也升高了 而这几天,山区里忽高忽低的气温,让好几个队员得了感冒,他们的背包只好让队友轮换背着。
记者:胖洪背着几个包 背了几个包。
洪云:一个 一个大包,再加一个外挂。
队员:换一个吧。
洪云:不用 反正这都固定好了 ,弄一次也比较麻烦。
解说:10月16日到10月22日这一周,《我的长征》计划走195公里,队员们从贵州省紫云县城出发,目的地是贵州西南部的兴仁县城,从星期一晚上的宿营地开始,队员们这个星期,就一直在黔西南布依族 苗族,自治州辖区内向西行进,沿途经过的全都是,布依族 苗族村寨,1935年红军经过这一带的时候,当地少数民族,因为长期受国民党军阀欺压,对汉族一律抱着敌视的态度,为了取得信任,迅速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执行了严格的纪律,不敢到老百姓家动老百姓东西。
老红军:我们的纪律相当严呢,要懂得了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你要犯了纪律不单是给你处分,要杀头的 ,那个时候真是 严重的要杀头的,那时候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今天我都说,红军为什么能够生存 能够胜利,他的纪律严明。
老红军:汉人有两种 对吧,有国民党 有我们共产党,所以我们到少数民族去的话呢,开始去 老百姓还都躲着呢,但是经过不多几天 慢慢地看呢,两个汉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走到哪儿都不动,因为我们红军有纪律的,我们共产党是有爱的 爱民的。
老红军:老百姓家里没有人,我们虽然有时候住他房子里,东西不能给他损坏,需要有吃的 他们不在家有粮食,我们吃了以后 ,有多少粮食 我们写个条子,放了钱 放到米缸里头。
老红军:开始是躲着我们呢,慢慢 他们就了解了,就给我们送粮呀 送吃的呀,送鸡蛋呢 都会有的 都很好的。
解说:红军取得,沿途少数民族的信任和帮助,因此加快了推进的速度,又一次拉开了,与国民党追兵的距离。
队员:行吗 这路 好不好走呀。
队员:路特别陡 路很滑的。
队员:那边是不是走大路。
队员:能走大路走大路吧,我走大路了,我觉得真的背得东西特沉,就这几步 我腿脚直滑,我要走大路 让我上去。
队员:你下不下。
童知微:就这一点,这样 两个支点嘛,这个支点蹭着呢,这个支点支撑。
队员:注意别把他推下去了。
刘榛子:这真的很滑。
队员:你们要保持一定距离 走吧。
刘榛子:我想走大路 行吗?
队员:走中间吧 没路了。
刘榛子:我觉得走这小路比大路危险多了。
队员:童知微你在中间,可以照应前队和后队。
童知微:本来我想走大路的。
刘榛子:我真是想走大路。
队员:我无所谓啊,这个路随便怎么走。
刘榛子:你有双拐呀 那是,咱这鞋不抓地。
解说:10月17日下午,在队员们经过的望谟县坎边村,这里的布依族乡亲,早已备好茶水 等候多时了。
当地居民:热烈欢迎,欢迎你们来到这里,走路来到这里 辛苦了,请喝杯茶 辛苦了 喝一杯茶。
队员:你们这叫什么村 坎边。
当地居民:坎边村,欢迎你走路来到这里。
队员:谢谢 这是什么?
当地居民:这是茶水。
队员:谢谢,谢谢你们。
当地居民:辛苦了。
队员:这是茶 是吧,谢谢啊。
当地居民:再添一杯吧。
队员:不喝了 谢谢。
队员:小糖果,给小朋友来点这小熊,来 给你两个。
当地居民:当地的这些老百姓啊,小的 不会说汉话,要读三 四年级才(会说汉话)。
解说:坎边村的路边茶水会,仅仅是一个开始,从这儿到抵达这天目的地,不到一小时的路上,队员们一共4次,和等候迎接的乡亲们迎面相遇。
队员:辛苦你们了 谢谢,谢谢您。
解说:坎边乡中学 全乡最好的建筑,《我的长征》队员这天下午休整,坎边乡政府安排队员们住在这里,行军劳累 不少队员很快就睡着了,直到醒来后才知道,他们盖的被褥全是特意新买的,晚上 老乡们在坎边中学的操场上,打粑粑招待队员,这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迎客礼。
队员:我们那边没有,北方那没有。
当地居民:北方没有,北方饺子,饺子 馒头。
队员:这个馅多,我吃你那个。
查卫星:就是你们这样住这么好的宿舍,要花钱吗 家里要交钱吗?
学校学生:不要。
查卫星:都是免费的吗?
学校学生:都是免费 免费住的。
查卫星:哦 是这样的,学费呢 学费要交吗?
学校学生:学费也是免费的 是。
查卫星:那吃饭呢。
学校学生:吃饭是交钱。
查卫星:吃饭是什么。
学校学生:吃饭是我们自己交钱的。
查卫星:自己交钱的。
学校学生:是。
查卫星:要自己带米吗?
学校学生:是。
查卫星:从家里带米过来。
学校学生:是。
查卫星:这儿女孩子上学多吗?
学校学生:不多 比男生少,因为这边都是,有些人家都是重男轻女的,所以不给女生读书。
查卫星:那女孩子在家干什么呢。
学校学生:干活呀。
查卫星:干活。
学校学生:是。
解说:第二天一早下起了大雨,由于这一带经常发生雷击伤人,队员们不得不推迟出发的时间,这一来 等着送行的女孩子们,似乎感到很高兴。
队员:向右看齐。
解说:雨总是会停的,长征队伍总是要往前走的。
队员: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队员:再见了,孩子们再见,再见 好好学。
学校学生:祝你们一路顺风。
队员:再见。
学校学生:一路顺风。
学校学生:叔叔 你们现在要去,要到什么地方去呀。
夏桂林:往前走吧,往前走,我家里电话都不记得了,不记得了,你就打我的手机,发信息好吗?
学校学生:嗯 知道了。
夏桂林:再见。
学校学生:再见了叔叔。
队员:对面是水溶洞 是吧。
杨勇:当时红军啊,在那个山洞的洞口还搞了石头,垒成一堵墙壁 他们就住在那里,里面还有写着我们红军的很多诗。
队员:就这个山洞,它里面可以容纳不少红军吧。
杨勇:可以容(纳)几千上万人的。
队员:这么大的洞。
杨勇:里面太宽了,当时红军 ,就是飞机飞过天空的时候,我们红军就躲在里面。
解说:这天 队员们一路上,不断迎面相遇的,依然是每一个村子的乡亲,真诚相迎的笑脸。
队员:谢谢你们。
队员:多谢 多谢乡亲们,谢谢。
查卫星:红军当时的这个精神,在这儿还是流传得这么久,大家对红军呀 对这些革命,还是有很深厚的 是一种感情,就是基于这一点,因为我们走长征路嘛,我们也是沾了先烈,沾了红军的光,还有一条就是少数民族,他本来就是这种性格,就是热情待客,你到他这个地方来了,只要来了 就是客人,就特别热情地接待我们,我是很感动 今早上一个小女孩,昨天晚上我洗衣服,因为我们这次光带着睡袋什么的,其他的东西就带得很少,我带两件速干衣,那件出汗都透了 昨晚我一洗,阿姨你怎么不拿盆子,我说我盆子没带,紧接着 嘣 上三楼,把盆子给我端过来,你用这个洗吧,然后你要是没有衣架,我给你拿衣架,我也很感动,咱带的东西也很少,我就把那个徽章给了她了,今早上 她又跑过去了,跑到政府去了,阿姨你可以给我留个电话号码吧,留你的名字 我说好 ,我就给她留一下。
解说:查卫星能体会得到,布依族乡亲的热情,却想象不到乡亲们对这份热情,会认真到什么程度,在经过下一个村子时,她和另外十一个队员,被人引领到另一条小路上,和大队分开了,偏偏这天摄制组两位摄像,有一位脚受了伤,没有人手分头拍摄,只能看着已经脱离大队的,查卫星他们越走越远,而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全队才能会合,队长张浩然着了急。
张浩然:三个 四个 五个 ,六个 七个,然后八个 七个。
杨勇:过了河 从那里爬上去。
张浩然:没办法了,他们要渡那条河,他们这么爬上去 是吗?
杨勇:到了寨子吃饭 ,吃饭然后还要过一条河再爬上来,所以时间 行,我知道你们时间(紧)来不及了。
张浩然:他们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吃饭嘛 到那儿。
杨勇:目的是吃饭,我是这里书记 我没有办法,如果我不给你们去 ,他们又说我这个工作搞不上来,为什么我们热情 叫他们去吃饭,你为什么不带去吃饭。
张浩然:明白了 行 就是那个。
杨勇:我是跟你讲实话,我只是说从这里走要近一些,那里走得很快 就走那里。
张浩然:边走边说。
杨勇:好的 明白了,赶那个路,我还送你们到那个羊架,今天我还要赶回来。
解说:走出几公里,大家都看到了远处河边的人影,和他们身后的村子,那就是等着欢迎,查卫星几个队员的布依族乡亲,和他们的边呀村。
张浩然:现在他们在下面走,我们在上面走 两个队分开了,就是在哪个地方大概能相遇。
杨勇:坪屯。
张浩然:但是我们过了羊架之后,不也得过一条河吗?就是清水河。
杨勇:也要过的 必须过。
张浩然:他们也过那个吗?
杨勇:他们也要过。
张浩然:就是我们过河的时候,肯定得在一起 是吗?
杨勇:在一起的。
张浩然:行 明白了。
解说:四个小时之后,在过一条河之前,两队队员终于会合了。
队员:我们连吃都没敢吃就过来了,一上了山,看你们离我们还挺远。
查卫星:走得不慢 你们。
队员:我们到羊架那块,看见你们在这儿走来着。
查卫星:看来也没近多少(路)是吧。
队员:等我们都吃完了要过河的时候,你们不就刚过来,从那边过去。
队员:挺好玩 谢谢。
当地居民:不用谢。
队员:谢谢你给我的爱。
当地居民:他不会讲话了。
樊朝曦:这样 谢谢,这个他应该能看懂吧。
当地居民:他有点那个 都不行。
队员:他一个人就行呀。
樊朝曦:谢谢你 他能听见吗?
当地居民:他听不懂 他不会讲话。
樊朝曦:这是谢谢,哑语的谢谢,他能听懂吗?
当地居民:可能他也不知道呀。
樊朝曦:谢谢你。
查雪琴:刚才我们过第一道河的时候,那个场面特别动人。
记者:我看看。
查雪琴:那个老乡帮我们过河,太动人了 太感动了,调个照片给你看 我拍了,就是好多人呢,就是整个寨子的老乡都来了。
记者:他们陪着你们一起过 是吗?
查雪琴:对 你看他们,邵阿姨的包在他们身上,你看这个,这位大侠背后背个小孩,肩膀上再坐一个,然后过得比谁都快,我是站在那个石墩上过的,然后 下面是一个小女孩,她站在下面牵着我的手过的。
记者:就是在底下扶着你。
查雪琴:对。
记者:那当时水没她 没到哪儿。
查雪琴:她有 大概到那个大腿了。
记者:是吧。
查雪琴:对 挺深的,然后他们走得特别从容,特动人 还有许多人在放鞭炮,从那个,大概一直跟着我们走了有两公里,从那个山上下坡的时候,一直到这儿。
杨勇:那是我们村子里面的。
查雪琴:叫什么村呀。
杨勇:我们边呀村。
查雪琴:边呀村。
杨勇:是的。
查雪琴:真的 你们太热情了,还有一路给我们发那个红鸡蛋,然后发粽子 太热情了。
杨勇:只是你们赶路没有时间,跟我们在一起吃饭,这边 我们在这面这个寨子,也是煮了饭 杀了猪 宰了羊子 ,但是没有时间吃饭,我们只是路过那里喝一口水。
查雪琴:是啊,你看看 这都是你们的村里的人。
杨勇:是的。
查雪琴:你们怎么知道我们来的呢。
杨勇:我们在乡里面,听到乡里面说了,我就到了乡里面接你们 是吧。
查雪琴:鸡蛋和粽子,都是你们自己家做的吗?
杨勇:是自己家做的。
查雪琴:后来我们实在拿不完了,然后揪着小孩硬塞给他们,他们不要。
杨勇:这边还有个小组的吧,做了那个糯米饭,包扎好了 他们说不要了,带不动了 没办法了。
查雪琴:真的 我们路过这么多,就是隔了一里地就有个村庄,然后每个村庄,都有人塞给我们红鸡蛋和粽子,还有酒 还有茶。
记者:吃了吗 那你们。
查雪琴:吃了。
记者:是吗?
查雪琴:对 后来实在背不动了,包里塞了很多 手上又提着,就送给他们的小孩了,好多小孩跟着。
解说:这天 在沿途各村乡亲们,接力棒式的帮助和指引下,计划38公里的行程,只走了33.5公里就到达了宿营地,不过 在2次过河 穿过一个峡谷,翻越一座大山之后,队员们到达宿营地的时间,也已经晚上快8点了。
队员:到了 快点哦。
祖曼:别拍了 都目光呆滞了 还拍。
记者:累得够呛。
祖曼:不是累得够呛 是已经跟的,刚才要不是宗富在那陪我走后面,我觉得我都实在是走不动了。
记者:才30多公里。
祖曼:我们爬了多少座山呢 N多座山,今天还过了个大峡谷,还过了两趟河,我就剩盛饭的劲儿了。
解说:10月19日 还是大山,35公里山路 最高气温33摄氏度。
队员:前面扶一把。
祖曼:还要下去吗?
队员:不用下去。
队员:就在这边扶她一把,来。
祖曼:是从这儿过吗?
队员:对 ,放松一点 不要紧张。
祖曼:我一往下看 我腿都走不动了。
队员:你往前看。
祖曼:我不自觉地就往下看,来 你别拉我,我自己走了 谢谢,往那儿走 是吗?
队员:对 这里直过去就好了。
解说:上午行军的路线,穿过许多没有收割的甘蔗地,过甘蔗地的时候,有队员忍不住带走了几根甘蔗。
队员:最低起步价10块。
队员:起步价。
刘榛子:再好吃也有主的。
队员:一根甘蔗10块。
刘榛子:要不然老乡一定会说的,人家主人在旁边你掰了也就掰了,主人不在你掰的话 是吧。
查卫星:他们给埋钱了。
刘榛子:有那样的吗?
查卫星:埋了好几块钱。
韦燊:埋钱老乡不一定拿得到。
刘榛子:对 他不一定知道。
查卫星:他收的时候应该能看见吧。
刘榛子:你埋在地底下怎么能看到。
韦燊:水冲走了也是什么,别人捡了也有,我以前小时候也偷过人家东西,但是现在我觉得(不应该) 。
队员:那你吃的狗肉呢,那不是人家偷的狗 拿来杀的,你吃的那么香。
韦燊:我什么时候吃的狗肉,我什么时候吃的狗肉是人家偷的,你说嘛。
队员:你忘了那次,他吃人家狗肉 对啊。
韦燊:你对着镜头说,我什么时候吃的狗肉是偷来的。
樊朝曦:这玩意儿不是对着镜头的事,队里大家共同的东西,多吃多占的不也有吗?我觉得那和偷也是一个道理的,你又不是没做过,这东西都一样,大家觉得只是好玩而已。
刘榛子:总之我们大家都检讨检讨自己,反省反省 反思反思。
队员:多大一点事。
樊朝曦:他从小到大什么教的什么都得带着。
洪云:我倒觉得韦燊没说什么挺过分的,是你说得越来越复杂,他说的就几句话,他不高兴。
樊朝曦:他从小到大没这样过吗?我们只是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好玩。
洪云:干过的跟那个更没有关系,做过错事的人,也不是没有权力就指责别人,他要是觉得这个事对,他也可以说呀。
樊朝曦:那我就问你,在山上的那个东西,好多人 大家都吃过 都拿过,那你偏偏惹得队里。
洪云:没有 就是你把这个弄起来的,他就说你。
樊朝曦:那我不高兴,我在这儿吃这个,你凭什么那么说呀。
洪云:他说了几句他自己的观点,这太正常不过了,你爱吃你的 我觉得无所谓。
樊朝曦:那你别拿腔拿调在这儿说,你这么多人这么拿腔拿调说,你什么意思,你就是说这些人不对吧。
洪云:人家家里是农民,你家里是吗?你家里不是。
樊朝曦:我家里 对 不是。
洪云:人家体谅农民的感觉这太正常了。
樊朝曦:我体谅不到,那你是农民,你小时候怎么还偷东西呢,不是一个道理吗?
洪云:人家现在在说他的感受。
韦燊:说完了吗 你们。
刘榛子: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好争的,没什么好说的。
韦燊:我是觉得一个,很多人在吃,而且肯定不是掰一根,所以我只能大声地说,这是第一 是吧,如果我对一个人说,那还有五 六个人,那我怎么一个一个去说,因为大家都坐在那里,大家都能听到 对不对,你不是说,大家要敞开心扉说亮话嘛,这个就是嘛 我就是看,还有一个就是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很小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很大的事,所以他可能会心动,还有第三个就是,像刚才我跟你说的一样,可能就是如果他在地里面的话,可能你拿他一根甘蔗,他可能会非常高兴,但是如果他不在的话,他突然来 路过这里以后,或者是远远看见,有人在他甘蔗地里面爬 拿甘蔗,他可能非常地不愉快 是吧。
解说:几天以后,再一次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樊朝曦哭了。
樊朝曦:我当时真的,就在当时很兴奋 看见那些甘蔗,真的是没意识到其他的东西,这是实话,就是当时拿完甘蔗很高兴,就是感觉第一次,从小到大第一次看见那个,天然的 刚长好的甘蔗 特别兴奋,掰了一个,然后在吃的时候,还保持那个高兴的状态,然后当别人点出这个,拿人家甘蔗不对的时候,我真的 最开始一直都没说话,我心里也就是在想这个问题,确实拿人家甘蔗就是不对,你不论什么理由。
记者:挺理性的嘛。
樊朝曦:对呀 其实我就跟你说,这两天我就在想这个甘蔗的事,我一直就在想 这事做错了,以后再也不能做这个事了,而且就是说 无论这个老百姓,他们种这个甘蔗在不在意,他们的条件好不好,但是这个是没经人家允许拿的,这个事情就是我错了,也无论就是说,之后跟韦燊他们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毕竟我错了,我做错事情了。
解说:10月20日 上午休整,几位队员代表,来到白层镇白层村渡口边,参加红军长征纪念碑揭幕仪式,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北盘江,是珠江的上游,水面宽不过二百米,水的流量不大 水也不是很深,1935年4月18日 红军中央纵队,在贞丰县白层村渡口越过北盘江,为下一步转入云南创造了条件。
黄林:这个位置 大概有个小路。
队员:小路 然后过来。
黄林:用竹筏。
队员:那要用多少竹筏摆渡呀,十几个 多吧。
黄林:都是用竹筏。
队员:就是呀 队伍那么多 摆渡过来。
黄林:当时还没有这个桥,下一次 有机会你们可以,这个地方全部淹没了 看不着了。
队员:要修水库。
黄林:这个大电站,就是龙滩电站 广西龙滩电站,是全国第三大电站,这个电站截流之后,现在已经截流了,截流之后 这个水位就上涨,上涨后 我们这些居民全部搬迁。
队员:那条路会被淹了吗?要淹到什么地方。
黄林:差不多有那个桥高。
洪云:这都是变化,所以 现在走长征很有意义,要不然将来路都没有了嘛。
解说:眼前的这位老人叫陈秀珍 77岁,她小时侯就居住在渡口边,曾亲眼见过,71年前红军渡江时的情景。
当地居民:头一趟我只有5岁,头一趟红军过的时候 我只有5岁。
队员:红军过的时候您5岁。
当地居民:只有5岁,猪娃 那一年是猪历年。
队员:那您怎么知道是红军呀。
当地居民:天天讲 天天讲红军过路,红军过路有保证的了嘛。
队员:他们有没有到老百姓家里,拿东西什么的。
当地居民:不拿,只有国民党拿东西,红军过路有保证的。
队员:大家觉得红军是个好军队。
当地居民:红军过路有保证的嘛。
队员:他们说话你也听不懂吧 红军,你们怎么交流 跟红军说话吗 ,光喊叔叔伯伯。
队员:他们躲掉了。
当地居民:过路啊 过小路都喊呢 过路喊呢,多得很呢 叔叔伯伯都会喊。
队员:那时候您家就住在这儿吗?
当地居民:我们家住上头茅(草)房 以前。
队员:上面茅(草)房。
当地居民:以前没有房子住。
队员:那红军就走底下的渡口。
当地居民:走这儿 走这儿渡口。
队员:您看见他们过河了吗?
当地居民:过河嘛 都晚上了,白天晚上 过了一天一夜。
队员:过了一天一夜。
当地居民:搭浮桥嘛。
队员:搭的浮桥 是吗?
当地居民:搭浮桥走上面。
队员:那么您小的时候,您见到的那些红军,那些小兵是什么样子的。
当地居民:穿一身灰衣服嘛。
队员:就穿一身灰衣服,看得清楚。
当地居民:看清楚嘛 很清楚 那多了嘛,那是两排两排的走。
队员:两排两排的走。
当地居民:两排两排的走我晓得,我记得清楚呀,走的小路。
队员:给您一个我们的徽章 给您戴上。
队员:红军当年过的时候,是呈两路纵队 两个两个的走的,都是穿着一身灰色的军装,然后走过去的 都穿着灰衣服。
当地居民:现在放电视上的衣服,穿的衣服跟电视上的一样。
队员:阿婆 那我们就走了。
当地居民:慢走。
队员:谢谢你 阿婆。
当地居民:慢走。
队员:我们也是沿着红军的路在走,走到甘肃 走长征路。
队员:对 正好走到这里,我们也是今天路过这儿。
当地居民:喝点水。
队员:不用了 谢谢,谢谢 打扰你了。
当地居民:慢走。
解说:10月21日 星期六,是《我的长征》,从瑞金出发后的第170天,37公里的行程是本周最长,同时也是本周最后一天行军。
查卫星:浩然。
张浩然:重复。
查卫星:我们现在探路,在路上吧,就看到有两座房子 边上,再往前走呢 好像没有房屋了,这样可能是 现在小楷是多少,是5点多少(公里)。
小楷:现在是5.51(公里)。
查卫星:5.51公里的地方,然后你们如果要休(息)的话,在那儿有两栋房子可以休一下,也不是太好 反正有一点湿,但是老乡家总是坐着好一些。
张浩然:好的。
查卫星:好。
解说:查卫星和董峰负责这一天的探路,跟他们一起的,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大家都叫他小楷,小楷 大名周则楷,观众在镜头里很难见到他,他不是队员,但却从福建宁化开始,就一直跟在队伍后面,几千公里走到现在。
查卫星:他是长征胜利70周年那天生的,真厉害 10月22日,我前两天跑了好几个县城,要给他买那个生日贺卡。
董峰:小楷 去负责给查阿姨找凳子坐,得有眼力见儿啊。
查卫星:老乡 我们在你这儿休息一下,在门口坐一下 行吗?
当地居民:可以。
查卫星:谢谢。
小楷:我进来帮你吧。
董峰:小楷楞楞地冲过去把老乡吓一跳。
查卫星:我先找个地儿坐着,你们自己坐吧 一样。
小楷:查阿姨坐凳子吧。
查卫星:一样的。
董峰:没事 查大姐你坐那儿 坐那儿。
解说:小楷出生在湖南长沙,上初中时去了新西兰。
小楷:我是回来上大学的,但是因为报考大学差一些资料,像HSK汉语水平测验那些东西,然后考完之后就在全国旅游,在大连的时候 那天晚上10点多,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这个节目,一家人很快地商量一下,就决定来走。
解说:小楷一家做出决定的时候,《我的长征》报名已经结束,一家人想方设法,找到了这支长征的队伍,5个多月来,自愿跟随《我的长征》的小楷,几乎经历了,队员们经历过的所有事情,现在 小楷将和大家一起,在明天 也就是10月22日,他自己18岁生日这天,迎来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
小楷:我非常幸运,我妈妈的预产期本来是在十一月底,但是我提前了一个月多一点,我就出生了 对,正好就是10月22日。
记者:你走这条路之前,你知道这个10月22日,还有这个特殊的含义吗?
小楷:我不知道 一点都不知道。
记者:那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小楷:也就是一个月前吧 是吗?好像是夏叔叔告诉我的,他问我知不知道,这一天是红军长征纪念70周年,我当时就很惊讶,我说 当时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吧。
查卫星:快点。
小楷:嗯。
当地居民:这是一家三口吗?
记者:他们是队友。
当地居民:队友啊。
记者:嗯。
解说:画面左侧的这位,是小楷的父亲周明波,由于活动组委会,只能为队员安排食宿,长征5个多月来,他一直跟随着,为儿子提供后勤支援。
董峰:今天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他们采访了小楷。
周明波:是吗?
董峰:挺有意思,而且怎么来长征的,我觉得他都回答挺好,就是我爸让我来的 我觉得。
周明波:这是我的建议 ,当时来的时候是有个约定,我说刚开始我陪着你走,你只要坚持走一天我就陪你一天,然后后勤工作由我来做,每天找个洗热水澡的地方,这就是最开始的约定,如果你说今天晚上累了,不想走了,那咱们卷包第二天走人,但是他也一直坚持到今天也不容易。
解说:周明波是一位商人 做投资,和董峰情况相似,2000年以前他在深圳开公司,后来全家移民新西兰,2005年小楷要回国上大学,全家又回到国内,在照顾小楷长征的过程中,周明波也成了队员们的朋友。
记者:你为什么让小楷走长征呢。
周明波:为什么 一开始道理很简单,我们是想让他走一段,就是走到哪算哪儿,走一天算一天 让他练练脚,因为要上大学了嘛,通过这个过程让他锻炼一下,以后好处理自己的这种,独立以后生活的这种事物,后来走了一两个星期,我这个想法又改变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个好学校,是他的长征大学了,像现在城市的男孩子,都有点女性化这种倾向,在他身上已经很少见了,有一次是爬 在江西爬山吧,是跟着老王爬的,他说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但是呢 我就对自己说,我再坚持一分钟,坚持一分钟看看会不会崩溃,一分钟坚持住了,再坚持五分钟也没崩溃,他这个坎儿就过了,能够撑得住了。
队员:门前集合了。
解说:10月22日,队员们在兴仁县城休整,在大家特意为周则楷,举行的18岁成人仪式上,《我的长征》组委会授予这位,当初没赶上报名的年轻人,以荣誉队员的身份。
小楷:有点紧张。
解说: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2006年10月22日,全国都在纪念70年前这个胜利日,《我的长征》为了纪念这一天,也为了感谢一路上,各地老百姓的帮助,队员们在兴仁县城为群众,免费放映一场电影。
队员: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县一中的操场上七点半开始。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