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回放
峰会期间,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服务措施,得到市民支持。
公交优先,错峰上下班
北京市公共电汽车在平时日发车12万次的基础上,增加1.2万个车次。同时,为配合错峰上下班,北京市公共电汽车早高峰由6:30调整到6:00,晚高峰由17:00调整为16:00,首末车时间不变。此外,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也有计划地进行了调整,轨道日均发车1629列次,比平日增加20%。
据统计,去年年底,北京人的公交出行率在29%左右,但峰会期间,公交出行率达到了40%。
交通预报,短信提醒
交管部门每天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报纸等载体,向市民及时发布当天交通状况,并提示广大司机避开道路交通管理区域,并提供绕行路线。
市民响应,绿色出行
北京180家车友会、民间环保组织、大学生环保社团和媒体联合启动了“绿色出行·奔向奥运――少开一天车在行动”的活动,并向广大车友和市民发出了倡议。截至11月2日,有41万多私家车车主承诺在峰会期间不开私家车。此外,在京党政机关和公务员带头响应政府号召,论坛期间北京共有约49万辆公车被封存,形成了政府和民众联动的良好氛围。
总结“峰会交通”经验,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表示――
可行措施将长期化
“市交管局提示:因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宾客离京,6日机场高速路将采取交通管制。往返机场请提前出行并绕行货运北路、机场北线、京承高速路。谢谢!”
11月5日,北京市民黄先生看着这条短信备感亲切,这是他5天来收到的第三条交通绕行提示短信。“服务挺好,北京交了份满意的‘交通’答卷”,黄先生这样评价。
和黄先生一样有切身体会的,还有网友“雪蛙”。中非合作论坛交通疏导第一天,他就在网上发布了一组自己拍摄的“北京限车第一天,路面真实状况”的照片。照片显示,平时车流量很大的长安街,变得非常顺畅。这个帖子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很多网友对北京市的交通疏导措施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这些天来,不少出行的北京市民都有同感:路上车少了,不堵了,气顺了。“这样好的交通,能不能延续下去?”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有车一族”曾先生这样问。
6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北京交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刘小明的说法让曾先生心里有了底。刘小明说,峰会期间推行的错峰上下班、公交车辆和地铁延长运营时间等一些市民普遍欢迎的措施,北京市“准备经过研究调整使之长期化”。
峰会举办前,北京市交管部门曾组成专家组,专门负责设计绕行路线,对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勘验,然后才发布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
峰会期间,出租车司机老张最关注北京电视台晚上播出的“明日交通预报”,他知道,了解这个可以节省油钱。通过媒体发布“明日交通预报”,正是此次峰会期间交管工作的一项创新,不少市民在论坛结束后还致电北京市交管局,要求延续此项制度。
“峰会期间,北京市交通信息的发布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发言人张景春说,今后大型活动期间,“明日交通预报”制度还将重新启动,更积极、主动地提供详实的交通组织方案,从而保证市民正常出行。
专家谈“峰会交通”对北京城市管理的启示――
管理方式要争取市民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北京出台的多种措施,与市民的承受程度相适应,兼顾了多方利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说,出现这种“和谐”局面的原因在于,政府管理水平正在提高,管理“抑”、“扬”结合,当“扬”则“扬”,可“抑”才“抑”。
于安解释说,个人出行自由并非绝对的,因社会需求、国家利益等都有可能限制个人出行自由,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峰会期间,有关部门出台限行方案,正是个人出行权向公共利益让路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措施完善与否,是否能为市民所真正接受,将是体现政府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
“行政管理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政府有‘硬手段’和‘软手段’等多种选择权。值得欣喜的是,北京市政府这次分类管理,‘软硬兼施’,比较得当。”于安说,一方面北京市有关部门规定公车封存,这是命令式管理的“硬手段”,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又对私家车和社会车辆的使用采取合理化引导的“软手段”,通过手机短信、新闻媒体打“预防针”,通过民间组织发出倡议,最终有41万多辆私家车承诺“不上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波博士认为,此次交通管理没有“一刀切”、“一边倒”,交管部门对公车和私车两方的管理,一“硬”一“软”,一“抑”一“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虑了市民的承受能力,具体方式上争取了市民的合作。张波同时提醒,“和谐交通”势头仍然需要保持,要改变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应该把每天都当作重大活动正在进行。
《人民日报》 (2006-11-08 第10版)
(责任编辑:黄成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