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网11月8日电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服务措施,得到市民支持,使北京市“交通顺畅,秩序井然”。《人民日报》报道说,论坛圆满结束,留给人们的思考刚刚开始;“峰会交通”对北京的城市管理有所启发。
“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北京出台的多种措施,与市民的承受程度相适应,兼顾了多方利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说,出现这种“和谐”局面的原因在于,政府管理水平正在提高,管理“抑”、“扬”结合,当“扬”则“扬”,可“抑”才“抑”。
于安解释说,个人出行自由并非绝对的,因社会需求、国家利益等都有可能限制个人出行自由,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峰会期间,有关部门出台限行方案,正是个人出行权向公共利益让路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措施完善与否,是否能为市民所真正接受,将是体现政府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
“行政管理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政府有‘硬手段’和‘软手段’等多种选择权。值得欣喜的是,北京市政府这次分类管理,‘软硬兼施’,比较得当。”于安说,一方面北京市有关部门规定公车封存,这是命令式管理的“硬手段”,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又对私家车和社会车辆的使用采取合理化引导的“软手段”,通过手机短信、新闻媒体打“预防针”,通过民间组织发出倡议,最终有41万多辆私家车承诺“不上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波博士认为,此次交通管理没有“一刀切”、“一边倒”,交管部门对公车和私车两方的管理,一“硬”一“软”,一“抑”一“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虑了市民的承受能力,具体方式上争取了市民的合作。
张波同时提醒,“和谐交通”势头仍然需要保持,要改变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应该把每天都当作重大活动正在进行。
本月6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北京交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刘小明表示,峰会期间推行的错峰上下班、公交车辆和地铁延长运营时间等一些市民普遍欢迎的措施,北京市“准备经过研究调整使之长期化”。(肖潘潘、阎晓明)
(责任编辑:黄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