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在自己发明的XGK轧机面前,郑红专、赵林珍夫妇露出欣慰的笑容,但新的梦想同时也在他们的心中产生。
史家民摄
轧机是生产钢材及有色金属的一种重型装备。自问世100多年来,其核心技术一直控制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手中,我国钢铁企业过去使用的大型轧机全部是花费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的。因此,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轧机,尤其是轧辊长度超过1米的大型轧机,一直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一个梦想。20世纪80年代末,一对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儿女,在中国的钢铁工业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由他们自己设计的第一台轧钢机在河南省温县诞生了!这种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发明的XGK轧机,不但结束了世界轧机领域从未有中国人自主制造的历史,打破了我国大型冷轧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而且产品精度与世界上所有同类产品相比均高出一个数量级,从而使我国的轧钢技术一跃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岁月如梭,20年后的今天,不断问世的XGK系列轧机,仍牢牢占据着世界轧机制造技术的制高点,XGK系列轧机已在62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专利授权17项,先后获得了世界尤里卡发明金奖和第九届中国专利金奖,成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机械设备行业唯一获得专利金奖的项目,中国乃至世界轧钢行业的眼球齐刷刷地盯向了XGK专利轧机的发明人——郑红专、赵林珍夫妇和他们创办的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
郑红专、赵林珍夫妇和他们创办的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名字,我是从中共河南省委政研室的一份调查报告上知道的。
2006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在郑州中州宾馆的一楼大厅里,经朋友介绍,我第一次见到了这对伉俪。在我眼里,他们与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并无二样,眼睛上各架一副近视眼镜,郑红专削瘦文雅、话语不多,眼神里透着刚强,脸上常挂着微笑;赵林珍身材纤细、似乎有些弱不禁风,话比丈夫多些,温柔中明显带着刚毅、思维敏捷、精明果断。
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当然,我和她的先生郑红专更多是在听她这位工商管理硕士讲管理,从家庭到企业、再从城市到国家。
我终于渐渐地明白了,尽管郑红专是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但他一年四季都不停地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为客户安装调试轧钢设备,有时连着两三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公司的人、财、物等等一大摊子事儿,他几乎都来不及过问。都是由赵林珍总经理在打理。但这几年,郑州拓普的内部管理不仅井井有条,而且经营业绩也令国内同行业刮目。人家内部果然是有秘密武器!一个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轧钢硕士,一个是工商管理硕士,一个勤于钻研技术,一个擅长企业管理,真可谓珠联璧合。
依靠XGK专利轧机技术和渐趋成熟的企业管理,如今的拓普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企业发展面临“井喷”。我不无担忧地询问赵总:“难道就不怕市场发生变化?”
赵林珍总经理自信地说:“国际冶金行业有许多空白市场等着我们开发:无焊缝船板、艇板、航母板市场,整体轿车外壳市场,无铆缝航天飞机用铝合金板市场,直焊缝大管径石油输送管道用钢板市场,特宽铝箔、锡箔市场和温轧钢板替代冷轧板市场等等。而XGK轧机正是制造这些产品的最佳装备,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坚信,只要是具有创新型的产品,永远都会有市场。”
这时,言语不多的郑红专董事长也终于开口了,他指着桌上的手机对记者说:“像手机的阴极板、还有电池的外壳板、易拉罐、家里的各种家电用的表面板材等,目前都是国内外市场亟需的,而且都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东西,我们国家以前基本都是靠进口。但用咱的800mm轧机轧出的厚度不及一根头发丝的带钢,前两年每年都要向美国、德国出口360多吨。从2004年以来,国内市场需求太旺,咱们才停止出口,优先保证供应国内市场。”
面对这骄人的业绩,面对这一对珠联璧合的夫妻,记者对郑州拓普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们三人约定,第二天再去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探访拓普。
赵林珍如是说:“我和老郑永远都是追着梦想跑的人!”
第二天早上,记者如约来到郑州拓普。
打董事长的电话,无人接听。接待我的是办公室的一位小姑娘。她说郑董事长昨天夜里加过班后,今天早上还要飞北京。一会儿赵总经理就来。她先让我到拓普公司的会议室等几分钟。会议室靠南的整面墙上赫然画着一艘昂首破浪的航空母舰;随手翻看拓普公司自己印制的宣传册,显要位置印着的不是海上行驶的豪华客轮就是展翅翱翔的空中客车……这些庞然大物,究竟与郑州拓普有何关系?
正当记者不得其解的时候,赵林珍总经理走进了会议室。
望着满脸疑惑的我,赵总向我解释道:“那是我和老郑的一个梦想。这些年,我和老郑一直都是在追着梦想跑的。”
20世纪初,美国第一代轿车设计师拿出的第一张轿车设计图纸上显示的是一次性冲压成型的整体轿车外壳,但由于轧钢行业不能提供其所需宽度的钢板,这套设计方案因此搁浅。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各国轧钢界人士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研制出上百种轧机,寻求着拓宽钢板宽度的各种途径。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宽的冷轧机板带可达2米多,但距离这一技术要求仍有不小的距离。因此,制造能轧出更宽的钢板的冷轧机仍是世界各国轧钢界人士梦寐以求的事。
与冷轧技术一样,几十年来,热轧技术难以突破也制约着工业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船舶工业提出“无焊缝船板”的技术要求到现在,70多年过去了,尽管在每年的国际轧钢会议上,各国轧钢界人士不断呼吁,可至今世界上最宽的热轧机也只能轧出4米多的特厚板,而中厚板只有3米多。
一个“热轧梦”,一个“冷轧梦”,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为实现这两个梦想呕心沥血,前赴后继,苦苦探索。其间也曾涌现出
森吉米尔、劳特等世界级轧机巨匠,但这两个梦想至今却仍未实现。直到郑红专夫妇的XGK轧机技术的横空出世,才为冶金行业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人们看到了实现这一梦想的希望。
而如何尽快地将这一希望变成现实,正是目前每时每刻萦绕在郑红专、赵林珍夫妇心间的天大的事情。赵林珍反复地向记者重复着这句话:“如果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我们国家的潜艇、军舰、飞机、汽车,能够用上我们XGK轧机轧出的够宽、够大、够精的优质板材,即使付出得再多、再苦、再累、再委屈,我们都觉得值!”
赵林珍说这番话时,两眼炯炯有神,略带羞涩的脸上泛着红光,仿佛重又回到了她和郑红专在大学读书时的那段时光……
大学恩师如是说:“几百年来,发明轧机的都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我希望在你们中间能有人发明出中国人自己的轧机。”
1978年,武汉珞珈山下。一个衣着俭朴的农村青年走进了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的大门。从此,这名来自豫西北黄河岸边的小伙子郑红专,便与轧钢这个行当结下了注定终生难解的缘分。
好像也是天意。1979年,比郑红专小5岁、同样来自豫西北太行山下的赵林珍也考入了武汉钢铁学院冶金系轧钢专业。同样的理想、同样的追求,很快拉近了两颗同样火热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这对伉俪,至今回忆起入校时第一课的情景,依然是那样的激动。
“我对每批新生第一堂课都要讲,几百年来发明轧机的都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中国人乃至中国血统的人一个都没有。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在你们中间有人发明出中国人自己的轧机。”
“老教授几乎是带着颤抖的声音对我们说上述这番话的。这些话,就像一块大铁坨子重重地砸在我们的心窝里,一直到今天都让我们刻骨铭心。”郑红专夫妇对记者这样说。
有资料显示:在郑红专夫妇发明XGK轧机之前,中国钢铁行业的轧机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上海宝钢、武汉“一米七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在引进轧机这个方面都耗费了巨额外汇,仅宝钢就用去几百亿元人民币。对中国钢铁行业了如指掌的老教授,对于这些当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其实,不仅是一个教授,整个钢铁行业的中国人都在企盼,企盼着中国人早一天发明出自己的轧机来!
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郑红专被分配到安阳钢铁公司薄板厂,并很快担任了热轧车间副主任。厂里当时用了几十年的两辊叠轧薄板轧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世界轧机的“老祖宗”级了,但还在拼命地为这个数万人的国有企业支撑着一片天地。火红的钢板从轧机上下来,几个工人就用钳子夹住往外拉,再往轧机里送,腰肌劳损、膀子脱臼,对轧板车间的工人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工人的劳动强度、安全环境的恶劣程度可想而知,但产品的成材率、合格率只有50%多。
为了减轻工友们的劳动强度,郑红专用他学到的知识尝试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终于把产品合格率提高到了60%多,但由于设备的先天不足,郑红专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也难在这台老掉牙的设备上挖出什么潜力来了。
1985年,郑红专带着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技术难题,以优异成绩重新考入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这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搞研究。每逢节假日,他就骑自行车来到武汉图书馆,翻遍阅完了馆内所存的世界各国有关轧机方面的书籍,有时,为了搞清一个参数、弄明白一个问题,他会抱着资料废寝忘食彻夜难眠。
当时,妻子赵林珍已被分配到河南安阳钢铁公司轧钢研究所工作。那个年月,通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别说网络,就连电话都很不普及。郑红专只有将他设计的20多页轧机图纸通过邮局寄回安钢,征求赵林珍的意见。于是,你来我往,就这样通过“图纸包裹”、“包裹图纸”的形式讨论了整整两年多。即使遇到春节,别人家忙着串亲访友,而郑红专夫妇却利用这难得的团聚机会,双双埋头扎进图纸不能自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郑红专的轧机设计图纸终于拿了出来。他决定要为这项结构受力原理完全与传统轧机不同的技术申请专利,名字叫“一种小挠度高刚度轧机”,取“小”、“高”、“宽”三个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XGK轧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K”,标志着这种发明专利轧机已经从原理上解决了轧机的宽度限制问题,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用XGK轧机可轧出无限宽的钢板来。
郑红专夫妇如是说:“总裁先生,别说100万美元,就是1万美元,对我们都是天文数字。但是,这项技术是在中国发明的,要先在中国推广应用才是。”
XGK轧机的发明及诞生,并没有给还沉浸在喜悦中的郑红专夫妇带来鲜花和掌声。
郑红专提出要将这项发明首先应用在他工作的安阳钢铁公司。可是,一群工程师将他的图纸抱回研究了几天,召开了三次论证会,得出的结论是:此设计完全背离了传统轧机的结构原理,让人难以理解;用此设计图纸造出轧机进行轧钢,简直是天方夜谭。加之设备投资较大,郑红专想在安钢造出中国人的第一台轧机的梦想成了泡影。
从来不服输的郑红专根本不服气这些结论。他依稀记得艾略特在《传统和个人的天赋》中说过的那句话:“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他坚信自己打破传统的设计没有错!
于是,郑红专又提出申报职务发明专利,公司有关部门又称这项技术没有什么实用性而不予申报。眼见郑红专急得团团转,原来全力支持他的一位公司老总提醒他何不申请非职务发明呢?郑红专心里明白,尽管领导同意他申报,但非职务发明专利
申报仅申报查新、检索等各项费用就高达万元之多,这对于当时月薪只有76元、全家存款不足100元的郑红专夫妇来说那简直是让他们搬着梯子摘月亮——能想无法做。
这可如何是好?XGK轧机发明技术眼看就要夭折,丈夫和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即将付诸东流,赵林珍实在无法再忍心看着丈夫为钱折腰,她果断地站出来做出决定:就是全家砸锅卖铁也要为XGK轧机申报专利。
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凑齐了申报专利的费用。可就在这节骨眼上,赵林珍的母亲又不幸染上重病,仅住院费就需七八千元。
“在那段日子里,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是如何挺过来的。”郑红专夫妇至今对记者提起那段往事,眼里还闪着揪心的泪花。那时,他们的孩子还小,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可是全家三口每个月都难得吃上一次肉和鸡蛋。为了申报专利,全家几乎倾家荡产!在这关键时刻,有着不错人缘的郑红专夫妇还是得到了工友们的鼎力相助,使得他们一门心思跑郑州、上北京,终于为XGK轧机申报了专利。
接下来,如何让XGK轧机尽快地从图纸变为现实,又成了郑红专夫妇搁在心头的一块重病,从此,他们又开始了艰难的寻找合作伙伴之路。指望原公司肯定没戏,跑了十多家企业也没门。人家根本不相信咱中国人也能发明轧机,谁也不愿吃这“第一口螃蟹”。1989年,美国一财团总裁来到安阳投资,闻讯此事后,倒是立刻给郑红专夫妇开出了一个很不错的筹码:“你们一家三口来美国,专门研究轧机,一切科研条件我方提供,别墅、汽车、孩子就学由我安排,先给你们100万美元用作日常开支。”
面对如此大的诱惑,郑红专夫妇确实有些动心。但是,他们心里更明白自己的这项技术发明对生养他们的这块土地的意义所在。于是,郑红专夫妇婉言谢绝了这位总裁:“先生,别说100万美元,就是1万美元,对我们都是天文数字。但是,这项技术是在中国发明的,要先在中国推广应用才是。”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1992年,时任河南省温县县长、曾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的李贵基,闻知XGK轧机寻找合作伙伴的消息后,立刻将郑红专夫妇当成宝贝请回了老家。在李贵基县长的大力支持下,温县煤机总厂筹集300多万元,与郑红专夫妇合作,开始建设第一条XGK-LD350mm轧机及其冷轧生产线项目。按照常规,建设一条这种规模的生产线,仅设计费就需要100多万元。为了节省资金,郑红专带领该厂的那些从未见过轧钢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找资料、画图纸、搞设计,终于完成了从土建、液压、化工、酸洗、机械、电气、热处理等十多个工序一张张图纸的设计任务,硬是将这100多万元给企业省了下来,同时,郑红专也取得了这一生中第一次负责冷轧生产线项目全工序设计的经验。经过3个月的奋战,设备全部安装到位,调试仅用了3天。
1992年12月31日,当厚度分别为0.7mm、0.5mm、0.35mm、0.2mm、0.15mm的高精度薄板,从河南华丰冷轧带钢厂XGK-LD350mm轧机上轧出时,全场欢声雷动,鞭炮齐鸣,市、县领导纷纷前来表示祝贺,为郑红专请功。县长李贵基拉着郑红专的手激动地说:“红专啊,别看开工时我在大会主席台上说全力支持这个项目讲得那么响,但从主席台上走下来,我这心里并不踏实,说句心里话,咱没底啊。今天,心里的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你可真是为我们这些学钢铁的人争了一口大气!”郑红专依然腼腆地微笑着,但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
专家们如是说:“几百年来,发明轧机的都是外国人,且都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你今天终于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口气,你发明的轧机就叫红专轧机吧。”
说起轧制技术,道理跟我们普通百姓家中擀面条差不多。只不过轧机要“擀”的是比面团硬许多倍的钢板而已,而且它对薄厚、宽窄、平整度、均匀度等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传统轧机由于都是轧辊两端被牢牢固定并两端部集中受力,在轧制过程中轧辊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导致所轧钢板中间厚两边薄,而且轧制的钢板越宽,产生的横向厚差越大,轧制的钢板越薄,所能轧制宽度就越窄。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传统轧机的控制系统越做越繁琐,轧辊附件也越来越复杂,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世界上最宽的特厚轧板机只有5500mm,每台投资都在几百亿元人民币以上。
通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郑红专夫妇提出了“轧辊中部均匀受力,两端自由悬臂”的轧机结构新原理,并依据这种理论设计出了自己的第一代轧机。由于这种轧机的轧辊是全辊均匀受力,轧辊在轧制钢板过程中产生的弯曲变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理论上轧机可以无限拓宽,轧制钢板的宽度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宽,在轧制极薄钢带时宽度也不再受限制。这种理论由于完全背离了传统轧机结构制造原理,因此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一片质疑。
厂里派人带着XGK轧机轧出的薄如纸张的钢带,到原国家冶金部、原国家经贸委找专家鉴定时,人家都笑了:“别拿外国的产品来蒙我们了!”专家们根本不相信这些产品出自国产轧机。
郑红专夫妇把自己设计出新的轧机的消息,电话告诉了母校的杨杰教授。电话那端的杨教授激动得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杨教授听说轧制出的钢板横向厚差不足1微米时,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立即决定推迟与医院约定的给夫人做手术的时间,邀请学院同行一起参加XGK-LD350轧机技术鉴定会,他们都要去温县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学生设计的轧机。
当时,由原国家冶金部组织的专家,第一次破天荒地来到一个小县城,为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XGK轧机举行技术鉴定。鉴定会原本邀请7位专家参加,结果从冶金部、武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钢研总院、武汉设计院、河南省冶金设计院、安阳钢铁公司等闻讯赶来的专家多达27名。专家们带着怀疑的心情,现场取样,对测量的钢带横向厚差不足1微米的结果都感到惊讶万分。面对现实,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结论:“XGK轧机原理先进、结构合理,轧制运行稳定、横向刚度高,属于国内外独创。其产品精度高、板形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一级查新机构、原冶金部信息标准研究院对XGK系列轧机的查新结论为:“从有关文献中所报道的冷轧带钢厚度公差标准范围看,本课题研制的轧机轧制出的带钢精度与国外相比高出一个数量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鉴定会上来自北京的李教授说,这无疑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轧机,在30-50年内,不可能有人突破这一原理。离开温县时,他还特意将钢带样品带回北京做了进一步的检测,结果告知为0.2微米。
许多钢铁行业的权威专家由怀疑变为兴奋,他们拉着郑红专的手激动地说:“几百年来,发明轧机的都是外国人,且都用的是外国人的名字命名。你今天终于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口气,你发明的轧机就叫红专轧机吧。”
美国商人如是说:“XGK轧机已在中国传统轧机应用领域掀起更新换代的风暴,终有一天,会在世界范围内将现有轧机更新换代。”
1995年,郑红专、赵林珍夫妇把XGK轧机的研发、制造中心,从焦作搬迁到了河南的省会郑州,在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用郑红专、赵林珍的玩笑话说,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阶段。从此,郑州拓普掀开了XGK专利轧机的新篇章。
目前,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6%。董事长郑红专作为全国冶金行业的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
2002年,德国西马克公司一位领导在武汉钢铁公司听完专利发明人郑红专的技术讲座后,当即提出要求购买专利技术,郑红专以“不卖专利技术只卖专利产品”给以婉言谢绝。
同年11月,郑州拓普公司的XGK-LD800专利轧机轧制的0.03×770mm钢带产品,代表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到日本参展。展会闭幕后,公司的所有样品全部被日本川崎和日本新日铁两大钢铁会社的专家留作纪念。
2002年12月和2003年7月,美国一知名轧机制造公司总裁及其两名助手,先后专程来到郑州与郑红专洽谈合作事项,认为“XGK轧机已经在中国传统轧机应用领域掀起了更新换代的风暴,XGK轧机终有一天,会在世界范围内将现有轧机更新换代。我们愿意与郑先生合作帮助缩短这一时间。”
2003年,拓普依靠第五代轧机的成功研发,迅速完成了公司发展历程上的战略性资本积累,从制造轧机售轧机转移到了制造轧机售带钢。拓普公司完成了XGK轧机的研发资金主要由国家投入到依靠公司收益支撑的转变,形成了研发——拓展——新研发——新拓展的互动模式,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4年,拓普投资组建了郑州拓普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投产了1条年生产高精密带钢5万吨的单机生产线,使XGK轧机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迈入了新阶段,完成了公司的战略转移。
2005年5月,拓普公司的XGK-LD1400二十辊轧机精密带钢生产线成套设备,正式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2005年下半年,拓普又陆续投产10条XGK-LD1450二十辊精密冷轧带钢生产线和3条XGK-LD1700精密冷轧带钢生产线,形成0.15-0.5mm精密带钢生产规模370万吨和冷轧硅钢生产规模30万吨,仅此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约进口带钢所需外汇折合人民币250亿元左右。
2005年,拓普公司以郑州拓普为基地,组建起了拓普集团,下设上海拓普、天津拓普、陕西拓普、山东拓普等11家独资、控股、参股子公司,成为集轧钢技术研发、轧钢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精密带钢生产为一体的集团公司。这些举措,还吸引了众多国外同行的关注:世界钢铁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日本新日铁、阿塞洛公司先后主动与拓普公司合作,国际三大上市公司承销商之一的瑞士第一波士顿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也先后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6年拓普公司形成规模产值可达25亿元,明年有望达到50亿元,到2008年全部建成投产后,拓普可形成精密冷轧带钢规模700万吨,国内规模产值可达350亿元,加上国外的控股公司,规模产值预计可达500亿元人民币。
20年时间,6代技术,拓普公司始终保持了在轧机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也为拓普公司今后的发展打造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否极泰来终可待。郑红专、赵林珍夫妇心中的梦想正在放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梦想会越飞越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