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中 新障碍等待清除
□本报记者 姚佳威
“中国影响力投射到每个角落”
“就算非盟自己平时聚会,也很难召集到这么多国家。”看到中非论坛的盛况,一位长期在非洲任职的中国外交官这样感叹说。
非洲是一个远离世界中心的大陆,但这个大陆注定不会被长久“遗忘”。如同40年前在民族独立运动大潮中的携手,这一轮全球化的潮头,还是由中国与非洲启动。只不过,这一次的核心议题是经济合作。
能源首当其冲,作为新兴能源地,非洲已是世界第三大产油区,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9%。其实,开发非洲西方本已占尽先手。只是,仿佛不知不觉间,非洲却成了中国重要的能源伙伴,非洲的石油占据了中国10%的进口份额。
全世界都知道,和平发展的中国需要资源和市场,而在这个星球上,非洲是最后一块处女地,中国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更何况,中国在非洲一向口碑良好。
截至今年9月,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总投资额约为110亿美元。中国公司在非洲大陆的通讯、建筑等各类重大项目上摧城拔寨,甚至常常出现不同的中国企业争夺同一个项目,同一块市场的情况。
北京大学教授叶自成曾赴卢旺达考察,他在当地遇到一个由中国企业组成的基金会,该基金会建议卢旺达政府建“经济特区”,给中国企业以优惠政策。“卢旺达从土地、交通、环保到水电系统,这么多部门的审批居然只用了两三天时间。这个速度简直匪夷所思。”
“中国人又回来了,和四十年前不同,这次他们不仅带着修桥铺路的工具,还带着中国的商品,兜里揣满人民币。”外电高调评论中国在非洲的发展。
从1995至2005十年间,中非贸易高歌猛进,由4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法国之后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照此速度,到2010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和法国,成为非洲大陆的最大贸易伙伴。
一家美国媒体感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投射到非洲的每一个角落,渗入非洲的每一寸土地。
“中国人有强大的渗透能力”
中国在非洲,今天的目的不仅限于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兄弟情谊,经贸关系也不仅仅限于能源合作。在政府层面之外,中国个体商人,正上演一幕幕版本各异但主旨类似的“非洲淘金记”。
林明(化名)在乌干达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最先来到乌干达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商人,他们贩卖的也大都是中国商品。很快,中国商人大举到来,于是很多印巴商人被迫离开乌干达。”
非洲53个国家中,不管是否和中国建交,只要有商机,就会有中国商人的足迹。从撒哈拉沙漠到好望角,浙江人、广东人、东北人等等,操着各种方言的中国人四处可见。在加蓬,一位中国木材商人一口气买下18.5万公顷的林地,在南非,中国人开设的中医院门庭若市,中国的中草药被很多当地人奉为“神药”。
“中国人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金融时报》称。
中国商人在非洲涉足的领域,已不仅限于商业。2004年,华人王翔儒当选南非国会议员。他告诉记者,自己能当选国会议员,“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在海外的华人更加受人尊重,在所在国的地位更加重要。”据介绍,在南非共有3名华裔国会议员,还有很多地方议员,华人在南非政治生活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华人在非洲政治上的影响力会不断增强。一方面,是华人参政更加主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出于执政需要,也会主动吸纳更多的华人进入统治集团。”
尼日利亚甚至出了一个黄皮肤的“酋长”。胡介国,1978年从中国来到尼日利亚,20年间,从“打工仔”做到亿万富豪,并被封为“酋长”。
中国何以能“后发而先至”
2004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计划以6.2亿美元买下壳牌公司(Royal
Dutch/Shell)旗下18号油田50%的股权。最后,安哥拉Sonan-gol公司动用了本国公司的优先购买权,抢购下油田股权,接着转手卖给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印度早就为这块油田和安哥拉接触,中国何以能“后发而先至”?
目睹以下场面,可能会理出头绪:2004年11月11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中心广场上满是群众。掌声和欢呼声中,当地官员按下按钮,整个广场顿时灯火通明。安哥拉内战之后,电力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根据政府间协议,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在这里修建了变电站,使得首都24小时不断电。于是,考虑应让石油股权“花落谁家”安哥拉的高官们无法回避中国公司的灯光照耀。
印度专家指出:“印度主要考虑经济收益,而中国政府则更多的考虑长远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能源安全,所以更舍得出高价。”
除此之外,中国在非洲投资,并不吝啬于技术转让。中国与非洲国家讨论合作时,不会在人权问题上指手画脚,更倾向于尊重所在国政府,更容易作出折衷和妥协。
“我们现在能很快的在非洲打开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曾到过非洲……让很多非洲人感激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前副司长刘立德指出。50年来,中国持续向非洲提供过经济援助,为其设计建设900多个成套项目,耗资数十亿元人民币。本次中非论坛上,中国更是免除了总额为109亿元人民币的非洲债务。
除援助外,非洲在中国还能得到在其他地方难以得到的高规格“礼遇”。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从来都是热情接待非洲朋友。今日,中国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都访问过非洲。自1991年起,历任中国外长上任后的第一次出访,全都是访问非洲。
中非关系遭遇艳羡和误解
时代变化,老友间的交往目的、交往方式也有变化,有时也不免遇到关系发展的新阻碍。当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整个非洲大陆的主要资源购买者以及主要的商品供应者、投资者,嫉妒和误解也随之而来。一些西方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认为中国是新的“殖民者”。
“中国今天在非洲所作的,和150年前我们在那里所做的一样。”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试图把中国在非洲的扩张和英国在非洲的那段不光彩的历史联系起来;英国《金融时报》则评论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很多具有排他性,背后还有政府支持。”
时代变化,中国与非洲单纯的友谊演化为朋友加交易者、投资者的关系,而一些不十分了解中国的非洲朋友也会产生误解。“很多非洲人认为,当今世界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所以,他们对中国的期望很高,认为中国的无偿援助应该更多,中国人也应该更慷慨大方。当中国人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就会很失望。”曾在非洲乌干达工作多年的林明指出。
重视长远利益
50年前,中国对非洲的交往主体几乎就是单一的政府,而随着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中国企业和商人在非洲的形象越发惹人注目。由于个别企业急功近利,也带来了新问题。
2005年4月,中国参与投资的赞比亚查比希铜矿的46名工人在爆炸中罹难,而工厂忽视工人权益的事实也随之曝光。为铜矿运送炸药的工人Christof
Mayono抱怨每月45美元的工资太少,“我们之所以到这里干活,是因为在其它地方找不到工作。”而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今年6月,由于拖欠工资,该铜矿工人进行抗议。
而据叶自成教授介绍,“在卢旺达,我们参观了中国企业在那里开办的采石场,工人的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
“在非洲,不同的地方对于中国人的评价似乎完全不同。为获得矿产的开采权,中国给很多非洲国家修建了学校,医院等建筑。在这些基础设施所在的大城市,享受了实惠的市民对中国人很友好,而在雇佣当地人的矿山和工厂,工人们对中国人的怨言就要多一些。”一位意大利记者在北京大学的研讨会这样指出。
林明也向记者描述了他在乌干达的所见:中国人投资建立了一些造纸厂等重污染企业,因为当地刚开放不久,污染总量还未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因此还没有激起当地的强烈不满。不过,与当地关系恶化的隐患,已经悄悄埋下。
“这样急功近利,盲目短视,会影响中国的长远利益。”林明最后这样表达了他的担忧。 (责任编辑:rong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