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希望工程
以前一直觉得,希望工程对自己来说是熟悉却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报刊杂志和电视上经常会有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对于它,普通人的基本印象就是贫穷的山村和破败的小学校,当然还有善良的人们和感恩的眼神。 这些似乎已经成了它固定的符号。然而我们对它又是陌生的,即便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为它奉献着我们微薄的力量,但我们始终不曾真正透彻地了解它的产生,它的具体使命和它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直到上个周末,我们与希望工程的创始人面对面。在之前看到海报,一直在想如何面对这样一个一直在心里无限放大的工程和这个庞大工程的创始人,会不会觉得很遥远。当徐永光老师坐在我们大家面前用亲切的声音开始说话的时候,这样的疑问才被打消。不高,身材微胖,慈眉善目的中年人,这就是我对他印象的最初勾勒。当他开始娓娓地谈起他的人生经历与放弃仕途选择走一条艰难道路的时候,我才开始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撑起这样一个事业。的确,很多成功人士的童年都在贫穷和困苦中度过,都用超常的忍耐力度过难关,但并不是每一个成功人士都能放弃平步青云的机会投身公益,可是他做到了。面对我们的疑问,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受不了当官的累,可是撑起中国慈善事业这面大旗又何尝是一件易事。由次,我仿佛看见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面对官司时的从容不迫,面对危机时的镇定自信,面对决策时的果断,不慕权不慕财,这些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只有他才能创立希望工程。
面对同学们有些尖锐的问题,徐老师一直用平缓的语速回答着。在他的回答下,我们对希望工程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在我们眼中,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捐助贫困学生的活动,而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坐标,它带给中国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是它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可以集结大部分人的力量来帮助弱势群体。它也不再那么遥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捐款捐物,我们能做的更多,可以真正地投入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身体力行地为中国的教育慈善事业挥洒汗水。面对信息化和一些社会弊端给希望工程带来的冲击,徐老师的回答展现了他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眼光。在这样一个人的带领和无数热心公益的人们的努力下,中国的希望工程一定会继续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不断延续着。
( 中国传媒大学 陈晓雁)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