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北京某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北京公交集团拟于明年对主动让座实施奖励”。
近日,笔者致电北京公交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我们根本就没见过相关规定”。且不论这条新闻的真假,有关公交车上让座问题的讨论,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了。
事实上,在北京传出“对主动让座实施奖励”之前,绍兴市公交总公司于2005年4月1日就开始实施了相关举措,即奖励主动让座者一张爱心卡,凭卡可获公交IC卡0.5元的充值金额。也就是说,让座一次可得到0.5元的回报。
据媒体报道,上海、保定等地,都曾在部分公交线路上推行过“有奖让座”的活动。此举一出,争议声迭起。同意者认为有奖让座是良性经济刺激,用微不足道的经济刺激并调动人们向上向善的内驱力,进而达到自我矫正、道德升华;反对者认为有奖让座让道德变了味,会恶化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最激烈的观点是:“让座属于文明行为,不应该被货币化”;“不需要用物质去改变道德层面的东西”。
争议归争议,但如果不是乘客们让座不够积极,公交公司何必多此一举呢?笔者在一次坐地铁时,看到一对外国夫妇抱着一个3岁左右的熟睡着的孩子,两个人艰难地相互支撑着,有一次车晃动时差点摔倒。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给他们让座,他们一家三口就这样硬是站了20多分钟。
在北京市115路电车车站等车时,笔者看到前面站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便问他在车上遇到的让座情况。老人告诉笔者:“主动让座的人不多,大多是在售票员提示之下让的。”
420路的一位售票员在北京公交车上工作了5年,她说有一次提醒一个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可是年轻人冲着她回了一句:“我还有病呢,叫我给谁让座?”结果也没办法,只好再找其他人让座。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很多地方,以道德的感染力来鼓励或约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不灵。在无奈的情况下,有的地方选择了物质激励。有偿失物招领、有奖让座,还有个别人想出了“有偿指路”,传统美德正不断地被“货币化”。传统美德需要用金钱、奖品来延续,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闭伟宁认为:“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作为乘客,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按照先来后到的规则,让不让座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有特殊的人比如老弱病残孕等出现,在座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座的风气好坏是反映一个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标志之一。”
他说,让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修养和个人是否内化这种传统美德。如果实行有偿让座,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得到物质回报而让座,这种投机行为未必能提高其个人修养。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即使不给物质回报也会主动让座,因为让座已经成为其内在修养的一部分了。因此他认为,下大力气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另外,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试图通过物质奖励这种简单的方式加以促进是不恰当的。物质奖励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田玲玲)转自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