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东亚合作论坛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七十余位专家济济一堂,针对东亚地区局势和面临的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以下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罗天虹讲话。
罗天虹:谢谢主席,非常荣幸有机会对各位精彩发言的评述。我注意到来自中日韩不同背景的学者都关注到了中国崛起对于东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一种不是特别一致的认识,特别重要的我注意到大家提到了中国内政的危机,以及中国在对外政策选择上有可能诉诸民主主义,从而导致不理性行为这一点。 我觉得这些关注非常强烈的表达了一种人们对于一个心崛起国家的这样一种非常大的担心,不过我也想到另外一个事情,我们如果从中国威胁论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考虑的时候我认为是非常好理解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也注意到,当我们去讨论比方说有没有可能日本的右倾化会构成某种对东亚地区威胁的时候,我发现凡是对日本问题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中国学者其实都不这么看,而且这个话在中国的公开媒体上也不是每一次都说的特别容易,因为有一种民族情绪的接受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一个政府的政策,还是作为学者非常严肃的研究,以及他所提出的政策咨询建议来看,可能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就是我们不认为从根本上来讲中日的矛盾大到这种程度,这种威胁中国的担心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挖掘中日关系根本根基的程度。我倒觉得这个问题,包括对中国的政策担心如何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对中国这么大的担心,可以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为我注意到,民族主义这个东西可能是每个国家都在使用的一种工具,无论是在韩国、无论是在日本都有可能有民族主义在政治舞台上的显露,如果我们都遇到新民族主义的挑战可能是三方的学者共同的意义促进这样一种因素向比较积极、良性的发展,而不使它成为我们之间进行合作的障碍,这是我觉得比较有共性的问题。
还有一个,大家都谈到了对于安全合作机制这个问题的看法。其中欧洲的经验成为我们一个参照重要的依据,其中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大家都谈到了经济上面的合作,以及先期的准备对于安全合作可能带来一种什么样的铺垫。在这里边中国学者注意到了两个方面,比方说王帆老师注意到了,有可能在相互依存加深的同时带来一种矛盾冲突的深化,日本学者也提出,说这样一种竞争也可能不都全是好的也不都全是坏的,韩国的学者认为,从欧洲和亚洲的对比来看,其实这两者之间我们看出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往来还是一个比较初步的。我觉得这一点应该说是一个现实,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途径,找到一种确切的机制,我们看到经济上一种相互的联系,最后能够导向一种政治上的互信和安全上的一种合作信任的态度,这一点我觉得也还是值得我们去继续关注的。这里边涉及到亚洲、欧洲的国际关系整个运行安全的逻辑转变当中很重要的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机理。就是它的这种经济合作,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在政治上合作的掀起预演,在亚洲的背景下,在中国和其他两个国家的关系发展的都比较紧密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出现了中日之间的政治比较冷淡、经济比较热,最近有学者注意到,不仅仅政治冷战,经济也可能冷战,最近几年这样一种态势的发展让我们注意到之后大家都提到了一种好像对机制的建立不是很乐观的看法。
这个里边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传统的权利竞争性的机制依然起作用,以及我们多边化的安全机制同时并存的时候我们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给我印象的强烈的是,日韩的学者都认为无论是韩美和日美之间的军事同盟可能都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威胁,他们认为可能是一种势力均衡促进安全的作用,而不认为是威胁。而对中国方面,虽然说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这种机制的存在和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得放心,这样的一种情况我想有几个东西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欧洲可能是在一个权力竞争已经基本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实现战后崭新的安全共同体的建设。亚洲,很显然我们三方的学者坐在一起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包括在中国的对外政策,我注意到高木先生提到了中国跟有问题国家打交道,这样一种问题的认知上可能都不一样的。如何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构建呢?张敏谦老师提出应该说我们要从建立互信开始,我再补充一下张老师的想法,我是很同意的,互信可能还需要从相互的了解,很深入的探讨开始,比如我们怎么理解看待对方的民族主义,如果说日韩、日美、韩美、日美的军事同盟可能都不是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军事同盟是如何削弱它的一种敌对排他的性质,如何变成有比较包容的性质,当然我们看到这种东西都不是固定的,北约也从排他性的变成包容性的组织,甚至是一个集体安全性的,甚至跟全华裔的国家也可以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这些恐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谢谢大家!(东征)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