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的当事人第一原则
——张小琴
一位6岁时被哥哥侵犯过的女孩,今年已经近30岁了,还是很难爱上一个男性。一位被初恋女友抛弃的小伙子以刁难自己的女下属为乐,但是又深深自责。一位女设计师感觉到相恋六年的男友变得冷淡,冲进他的画室看到了让人难堪的一幕,而对方竟然是一个男子,两年过去了她还不能从痛苦和挫败中解脱。 当他们就在我的面前,在心理学专家的面前,在摄像机的面前,迟疑着吐露自己深埋心底的秘密时,我被深深地震惊了,而且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同的节目。
算起来作主持人已经有12年了,从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金剑之光》,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讲述》,一直在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读过了千百个人生故事,但是如此近距离地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不设防的敞开的心灵,却还是感到震撼。
为什么人们愿意在这里敞开心扉,把记忆中最痛的部分呈现出来,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节目有着深深的信赖,把这里当作解脱痛苦开始新生活的起点。承受着如此之重的信任,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他们不同于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人,也不同于重大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他们的冲突发生在他们自己内心,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义务说出自己的故事,唯一能让他们说出这些故事的动力,是化解痛苦的愿望和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只能在为他们服务的基础上去实现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作为主持人,我要做到的是对当事人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更善意的体会,在谈话现场维护有利当事人的原则。
一、为当事人营造谈话气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谈话的中心,同时充分表达善意,帮助当事人说出想说的话。很多当事人是第一次走进演播室,现场灯光、音响需要调试,现场编导和主持人、专家之间需要沟通,录制现场的技术环节会使当事人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主持人要带领当事人适应环境,缓解压力,让他们感觉到所有的人都是为谈话服务,也就是为当事人服务的。与此同时,创造轻松的谈话气氛,谈话尽量具体,让当事人尽快进入对自己生活的描述,并逐渐进入求助状态。
二、让当事人决定谈话的方向和深度,主持人只掌握谈话节奏,梳理谈话的逻辑线索。不同于任何一个谈话节目,每个当事人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只是带着他的情绪和记忆,心理专家和主持人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谈话怎么进行,他会说什么,专家会如何分析,这种分析又会进一步引出什么样的回忆,最后如何解决,事先都是很难确定和预料的。当事人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因为谈话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当事人的心理困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当事人有利的原则。
谈话的深度也是由当事人决定的。有一个女孩对恋爱极端恐惧,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少年时的根源,但是从她的叙述来看,这个根源构成恋爱障碍的理由并不充分,专家和我都意识到可能还有更深刻的根源。但是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并没有准备好放弃自己找的这个理由,去触碰更深处的创伤,如果此时揭开这层创面,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对她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有坏处。这时候只能接受她的理由,并顺着这个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疏导。
让当事人决定谈话方向和深度,对主持人来说其实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当事人的叙述大多散乱、情绪化,主持人在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的同时,需要控制谈话的节奏,该宣泄情绪的时候放和缓,该冲突的时候加快速度。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谈话的清晰,要及时梳理逻辑线索,及时收束和打开,使观众易于理解,同时也为当事人提供理解自己的线索。
三、体会和凸现当事人,让专家更准确分析;解释专家观点,让当事人更容易理解。
四、适当体会其他当事人的角色,一是延伸谈话空间,二是避免当事人单角度叙述,维护不在场当事人的话语权,三是给当事人和专家提供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在一期节目中,一位员工在演播室指责老板过河拆桥,因为老板不在现场,主持人可以尽量猜测老板这么做的可能性,不仅维护了话语的均衡,而且提示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板的行为,产生理解的可能。
五、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着力于解决困惑。到《心理访谈》来做客的当事人都带着很多的生活难题,这些难题不免会与道德和伦理相关,比如一位在发生了婚外情之后很内疚的丈夫,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刁难女下属的小伙子,他们的行为如果从道德角度衡量显然是不妥当的。在节目中也指出了这种不妥当,但是他们之所以苦恼,正是因为自己的内心需要与道德自律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说指责,他们都已经在内心指责自己很久了,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心理访谈》要做的是找到行为的内心根源,化解积郁的心结,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行为的动力。
当然,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心理访谈》一定还是需要为观众负责的,实际上,为当事人服务和为观众服务是统一的。首先,因为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们已经做过的节目中,最多的是在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这样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当我们为当事人解疑释惑的时候,观众的疑惑也得到了解释。其次,为当事人服务的过程,从困惑本身的故事、到寻找根源、再到提出解决的思路,甚至就在现场进行化解,又构成了冲突和解决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完整的节目形态。另外,专家、主持人、当事人三方围绕着当事人困惑展开充满善意的谈话,也体现了节目的人文情怀和善良品质。这些都能够很好地为节目服务,为观众服务。
当事人第一原则为《心理访谈》赢得了更多当事人的信赖,节目开播之初,很多选题都是编导从报章杂志中寻找到的,动员当事人来做节目;而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当事人是主动来信或者打电话,要求到节目中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与此同时,这一原则也为《心理访谈》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开播仅三个月,《心理访谈》的收视率已经逐渐居于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前列。通过为单个的当事人服务达到为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服务,《心理访谈》已经确立了自己独有的价值——为公众提供心理服务的价值,和一档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的价值。
作者简介,张小琴,文学博士,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