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和社会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2-2 6:54:06 · 来源: 新京报
徐贲 公共话题
社会的和谐不是同声一腔,而是公开地“讲道理”和“有道理”。讲道理才是现代社会和谐的保证。 以音乐比喻社会,大概没有什么说法比“八音克谐”更古老,却又更现成的了。《尚书·舜典》上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是指八类乐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不是指音阶。音阶称为“七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外,又加变宫、变徵二声,合为七声。“克”是“达到”、“成就”的意思,而“谐”则是一种“和”的境界。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包咸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礼记儒行篇》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谐和”或“和谐”于是成为一种人与人关系的音乐比喻。人与人之间合乎道德(即“仁”的)关系就是礼,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克谐。
尽管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天渊有别,但人和人之间仍须以道德伦理维系,社会仍然要讲和谐,所以“和谐”的说法虽然古老,但仍有活力。
用“和谐”形容或者比喻人际关系,是在使用一种古老的语言。古老的语言,它的好处是现成,人们似乎一听就耳熟能详。但这也是它的短处所在。正因为一种说法太现成,太易懂,它也就缺乏特定的语义内涵,古人的语言有简朴、形象的特征,现代人则会要求精准达意。例如,古人常以身体长度为度量单位,如“步”、“肘”。现代人就要问一问,“一步”到底是多长。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所以“一步”究竟有多长呢?
就算同一时代使用同一形象语言,也有语义含混的问题。以家庭和谐为例,有人说相亲相爱是和谐,有人说不搞外遇是和谐,还有人说搞外遇但不离婚就算和谐。家庭关系尚且如此,何况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例如有作者写道,“公务员上班嘴里没有酒气就是和谐。大酒店门前的公车少了就是和谐。官员不爱作秀就是和谐。干部的绯闻少了就是和谐。偏僻小巷环境优美就是和谐。弱势群体得到关注就是和谐。小偷少了就是和谐。公交车多了就是和谐。”像这样使用“和谐”,自然易懂,但“和谐”成为一个“符码词”。任何人都可以用符码词来代替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也可以拿它来暗示和包装任何不便直接说出口的事情。可见,在公共社会中使用“和谐”的说法需要做与现代社会有关的释义,方能明确它的现代含义。其中包括现代社会的多元、宽容和公开。
“八音克谐”可以用来喻指现代社会的意见多元和思想多元。从这一点看,更需要坚持“八音”和“七音”的区别。一个人,一群人,就好比单一的某种乐器。只要一种乐器能有“七音”,调子变来变去,但音色都是一个样。如果这类乐器以为只有自己的音色最优美,别类乐器发出的都是杂音和不和谐之声,统统必须禁声,那么就成了“一音克谐”。这里的“克”的意思不再是“达到”,而变成了“克制”或“压制”。
“八音克谐”还可以用来比喻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和社会参与的公开性。“谐”是在多种声音一起发出时才产生的“和”。和谐的关键在于把各种声音都发出来。必须让各种社会声音都能在公共空间中发出来,让不同的人都能不受压制地公开参与,才有可能让他们在不断的自由交流中由“谐”而“和”。
社会的和谐不是同声一腔,而是公开地“讲道理”和“有道理”。讲道理才是现代社会和谐的保证。
一种声音加一片沉默,那是独声,不是和谐。和谐是一种关系,是不同声音的共同存在,是多元存在凭借公共舞台的一种合作性展现。
每一类乐器的表演成分可以有重有轻,有主有次,有大有小。但是,没有任何一类乐器表演应该独尊排他,也没有任何种类的乐器应该受压制或被轻辱。因此,和谐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原则。
作者系知名学者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