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正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新闻晨报》12月4日)
罢黜“龙樽”背后的发展焦虑
“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事物———这种错谬的文化体认无疑让吴友富及其追随者们惴惴不安:国之大体,岂能授人以柄?于是,他们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挑战了中华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龙图腾。我们钦佩于吴先生非凡的勇气,但连吴先生本人也不得不承认:部分西方人对龙文化的认知是“片面而武断的”、“不符合实际的”。援此而论,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将错就错地视“龙图腾”为某种异己和邪恶的力量,那岂不是以偏见迎合偏见,以悖谬消解悖谬?尤为重要的是,让我们绵延千年的传统为某些西方人的文化隔膜埋单,并不惜为此而承受幻灭的代价,岂不是文化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天大的笑柄?毫无疑问,这牺牲的已经不是一种图腾这么简单,我们牺牲的是不随波逐流的文化自信,事关中国的崛起奠基于怎样的文化磐石之上。
(湖南教师)
“龙”的翻译技术问题何须“兴师动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成为奋发的精神,龙的民族成为自强的民族。然而在中译英时,“龙”却被曲解翻译成“DRAGON”。在英文中“DRAGON”是邪恶的有翼怪物,还有“凶暴的人,悍妇”等含义。可见,“DRAGON”与“龙”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与事物、动物。台湾学者蒙天祥在《为龙正视听是我们的责任》一文中就提出过将中国“龙”翻译成“LOONG”的建议。
本来,一个翻译技术问题本无须如此兴师动众,然而,有关方面偏偏要将“龙”踢出形象品牌,甚至要劳驾专家领衔并列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未免就有些崇洋媚外了。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保持传统文化的信心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要想发达、要想强盛,必须广泛吸收、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文化后头走,甚至要迎合西方文化,那就要丢了文化的根、民族的魂。自信的中国人要坚持做龙的传人,而且要做让外国人敬佩的“中国龙”!
(江苏公务员)
确实不宜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
实际上,“龙”的形象在中国百姓心目中也是分裂的,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龙”作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小说、民间故事如《西游记》、《封神榜》等当中,中国“龙”的形象又被去神圣化。所以,将“龙”的形象作为新中国的国家形象确实并不恰当。特别是在民主共和法治的时代,对“龙”的形象更应该理性分析,抛弃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有利于促使国民进一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有利于促使国民更加自信自强,面向未来,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浴火重生。因此,当前最需要做的,是逐步淡化、转变人们将“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观念,努力塑造一个新的民主、自由、文明、富强的新中国形象。
(湖南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