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市长选举尘埃落定。这场被认为是检验“倒扁”与“挺扁”结果、衡量马英九与陈水扁前途与命运的选战以台北蓝天依旧,高雄绿地依然而告终。但是,在未来两年的台湾民意代表选举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这场选举必然使得台湾岛内政治力量重新布局,并对台湾政局、两岸关系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超稳定的蓝绿结构仍然是未来台湾选举的社会基础
台北市选民结构中蓝、绿大致呈现六、四比。根据台湾权威媒体公布的数据分析,民进党在历次市长选举中平均有四成的得票率,上届李应元最差也有三成六。即便台北是“倒扁”大本营所在地,对选举结果也没有产生更大影响。此次郝龙斌与谢长廷的得票率基本反映了这一比例。
高雄市绿营选民本来就占据赢面,在高捷弊案、陈水扁“国务机要费”案被起诉等绿营弊案冲击之下,陈菊依然以微弱优势赢得选举。这虽然不排除在高雄拥有行政资源的民进党计票舞弊的可能性,但在民进党声势超低,国民党调动中部以南十二县市党部主委进驻高雄行政区、要求所有党籍县市长南下认养区块的情况下依然五五对开,充分表明了蓝绿板块在高雄选举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进党守住了高雄市,显见陈水扁的无能与其家庭的贪腐,仍不足以动摇高雄市做为绿营堡垒的信念。
结合去年“三合一”选举,我们不难判断,未来两年的选举依然会在蓝绿板块、统“独”议题之下展开。
二、政坛重组将影响台湾未来选举
此次北高市长选举俨然是台湾政坛重组的风向标,它首先使得亲民党、“台联党”泡沫化;其次使得马英九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再次使得陈水扁的地位得以巩固,苏贞昌的地位得以加强,民进党得以喘息盘整。
亲民党、“台联党”泡沫化以后,蓝绿阵营面临重新组合。蓝营整合尚不明朗,混沌不堪的台湾政局将持续震荡盘整,未来台湾民意代表选举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是否二合一进行也使得台湾政坛充满变数。
台北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不敢提马英九的政绩,暴露出马英九政绩平凡的弱点。马英九“用选票制裁陈水扁”的竞选策略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其政治前程保卫战没有毕其功于一役,国民党要求集体领导的声音可能进一步加强,其党内的不团结可能进一步加剧,政治炮火可能无情地向马扑来。马英九的政治光环在逐渐消失,这对马英九团队来讲是个挑战。对此,马团队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如果民进党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出台,并与陈水扁做适当切割,马英九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也是值得其团队思考的重要问题。
陈水扁通过高雄市长选举,测试了自己向深绿倾斜,从“独”派切入陈菊辅选的路线依旧奏效。陈水扁的辅选重点在深绿板块,他通过为陈菊辅选,收编了李登辉的部分势力,保住了自己的权位,其裹挟民进党的局面仍然无法改变。
未来民进党内围绕着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的明争暗斗将进一步加剧。此次选举中,谢长廷“虽败犹荣”,游锡堃保扁“有功”,苏贞昌势力加强。从选举结果及势力组合看,苏贞昌获取2008年出线权局势已经日渐明朗。首先,苏贞昌受新潮流系支持,高雄胜选,如同新潮流再下一城。陈菊与苏贞昌常年交好,高雄县长杨秋兴早就挺苏,屏东县长曹启鸿、台南县长苏焕智都属新系,苏贞昌稳住南部地盘。其次,游锡堃操作保扁,与新系关系恶化,拿下高雄市长的新潮流系有可能终止与游锡堃的合作,进一步明确挺苏意图。但是,谢长廷在台北得票41%,远超过预期,也使他在争取民进党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的提名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民进党在渡过一劫之后如何盘整成为未来台湾政坛的重要看点。
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北高两市选举结束后,台湾两大政党将可能采取三种政策争夺2008年的选票。
国民党可能会在县市经济发展方面加强投入,这不仅有利于民生福祉,还可以通过县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2008年选举增加砝码。这无疑将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民进党方面则将可能采取两种政策争取2008年的选战成功。一方面,选举结果维持北蓝南绿,经济主轴不会出现改变。苏贞昌在新潮流的支持下,可能会采取协调中间选民与“独”派大佬的中间路线。在高雄市长选举获胜的情况下,苏贞昌不大可能采取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的政策。这其中,扁苏互动是关键。另一方面,陈水扁将可能继续操作“宪改”为两岸制造麻烦。虽然高雄市长选举被他视为权位保卫战,但他很清楚陈菊和新潮流一条心,而且林义雄为陈菊加分更多。陈水扁能挺过最艰难的岁月,主要在于“独”派大佬的硬挺。民进党高雄市长获胜,新潮流赢得了里子,陈水扁赢得了面子,扁向“独派教主”更近一步。因此,他可能投桃报李,重新收拾“冻宪”、“第二共和”议题,巩固深绿板块,挑战两岸关系底线。据笔者观察,陈水扁紧抱深绿,通过“冻宪”走变相“制宪”之路的可能性很大。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