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水扁自贪腐危机中暂时脱困,民进党接班卡位战呈现新态势。
陈水扁力拼高雄选战,成为高市险胜的“功臣”。经此一役,风雨飘摇的陈水扁不仅稳住阵脚,大幅缓解提前下台压力,遏制党内要求改革的声浪,更主要的是掌控民进党走向的筹码有所增强。 未来陈水扁将加强对民进党2008年“大选”人选的控制,继续推动“公投制宪”、“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政策。
选后,“四大天王”接班卡位战因实力的消长而呈现“三强鼎立”的新态势。如不出意外,苏在投入“总统”初选之前仍将掌握行政资源。挺苏的新潮流系拿下高雄市长,又掌握民进党6席县市长中的3席,苏成为“四大天王”中实力最强的人物,2007年在党内初选出线的可能性较大。谢长廷在台北市拿下近41%的选票,进军2008年的想象空间更大。游锡堃辅选有功,保住了党主席职位,也取得了2008年的参赛权。吕秀莲实力有限,党内人缘极差,未来前景不被看好。
此外,北高市长选举成为民进党遏制“三合一”败选的“止血强心针”,暂时解除了民进党的执政危机,刺激了民进党迎战“立委”选举和迈向2008年的士气。
四、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难以撼动,但其“总统”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
马英九形象清新,是泛蓝选民2008年夺回执政权的唯一期待。宋楚瑜败选后宣布退出政治,泛蓝整合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体上看,北高市长选举结果不会对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构成实质威胁。但气势如虹的国民党不仅未能攻下高雄,反而未能守住台北市基本盘,台北市议员选举得票率和席次双双下降,这不仅给国民党提出了严重的警讯,也意味着2008年选举马英九仍面临重重挑战。第一,在政绩如此之差、弊案如此之严重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说明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第二,“本土意识”超出所谓“清廉价值”,“台湾认同”、“省籍牌”、“统‘独’牌”依然是民进党的“选举王牌”。这些影响2008年选举的关键因素,将对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构成不小的冲击。第三,即使在“特别费案”上摆脱辞党主席及停权的威胁,马英九也将因北高市长“小输”受到党内挑战。其整合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领导风格,都将受到质疑。第四,马英九未能通过北高选举确立党内独尊地位,未来无从挟民意在党内推动大刀阔斧的改革。未来能否处理好与连战、王金平的关系,减少内耗,避免分化,仍是马英九必须认真面对、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亲民党、“台联党”加速泡沫化,两党政治趋势更为明显。
宋楚瑜在台北市长选举中的得票未突破5%的政党门槛,在泛蓝大本营中的“封刀之作”以惨败收场。亲民党虽在台北、高雄两市分别提名8人,但台北、高雄分别仅当选2名、4名,席次分别比2002年下降6席、3席,得票率也大幅下降。“台联党”同样以惨败告终,高雄市长候选人罗志明得票率仅0.86%,北高市议员选举部分分别提名6席市议员,在台北市得2席,实现零的突破,但高雄却从过去的5席降为1席。
宋楚瑜宣布退出台湾政治,李登辉影响式微,亲民党、“台联党”短期内不会彻底崩盘,但分别向国民党、民进党讨价还价的筹码减少,其未来发展面临合并关张、或是依附求存的困境。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施,小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以国民党、民进党为主体的两党政治将正式确立。
六、两岸关系难有实质进展,“公投制宪”仍将是威胁两岸和平稳定的乱源。
民进党高雄险胜,显示炒作“台湾认同”、“台湾主体性”仍有市场,因而民进党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苏贞昌有意有限度开放两岸经贸政策,如:提高投资大陆额度、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等,以解决经济问题争取中间选民,但因“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力牵制,其开放幅度、进程都有待观察。更主要的是,出于巩固“台独”基本盘、绑架深绿巩固权位的考虑,陈水扁仍将持续推动“新宪”议题,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重大变数。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