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五”以来,石家庄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以城带乡、全面推进,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18个农村县(市)区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0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3%;完成全部财政收入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18元,比上年增长8.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45%。 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石家庄市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组织起草、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提前五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包括经济实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等六个方面的20项指标。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规划了全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三步走、四推进”的战略步骤,并确定了7个发展重点和7项保障措施。
石家庄市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折不扣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并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措施,确保了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各县(市)区根据各自特点,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市目前已拥有合作组织社(会)员3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0%以上。为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素质,扩宽农民就业渠道,石家庄市还广泛开展了“阳光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内区农村已全面推行了新型保障制度,
4个试点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平均达到85%以上。积极开展以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议政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对农村政务的决策、参与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村务公开满意度达到9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各级都组织开展了实施“素质工程”,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培训,使村班子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五个好”村级党组织达到70%以上,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典型示范,全市共选择了44个综合条件较好的村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对现代化试点村实行了市直部门对口帮扶。2005年,各包村单位共帮助协调资金330万元,支持资金132万元,引进项目2个,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硬化村内道路6650米,绿化美化道路90000平方米,支持微机100台。组织开展了“十强乡镇百强村”评选活动,对入选乡村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并对村主要干部进行了培训。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