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政坛又增变数 陈水扁暂逃一劫
蓝绿分治台北高雄
备受关注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终于尘埃落定。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以明显优势战胜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当选台北市长;而民进党候选人陈菊则仅以1000多票险胜国民党候选人黄俊英,为民进党保住了高雄的地盘。这样的结果看起来算不上“意外”,然而选举中透露出的丰富信息,却不是“蓝绿阵营南北对峙格局不变”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对于这样“大体不变的格局”,民进党阵营的第一反应是“喜出望外”和“欢欣鼓舞”。 而泛蓝阵营则表现出明显失望甚至受挫感,因为此前国民党同时拿下台北和高雄的呼声很高。台湾《联合报》认为“马英九2008的总统路程将极其艰辛”。同样,有一种说法认为守住高雄使陈水扁“在政治上已经止血”,但更多的分析认为高雄险胜可以让他稍喘一口气,但毕竟“赢得侥幸”,并不代表民进党“从过去一年多来的贪腐弊案中脱身”。
高雄胜选不代表陈水扁脱困
民进党是在陈水扁丑闻闹得沸沸扬扬、民调数据对该党候选人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保住高雄的。因此虽然是险胜,但选后民进党的气氛也是“欣喜若狂”。绿色报纸《自由时报》不惜溢美之词地称谢长廷在台北“虽败犹荣”,而陈菊的胜选显示民进党在南台湾“基本票源稳定”。《联合报》等一些主流报纸也认为,民进党保住高雄,使得处于风雨飘摇的陈水扁,取得了任期最后一年多的权力基础保障。美联社也说,高雄胜选应有助于陈水扁稳固其地位。
不过,不少媒体认为这次选举对民进党的帮助有限。10日《中国时报》以整版的篇幅讨论陈菊险胜的政治效应,通栏标题是《菊虽险胜、扁要平反长路漫漫》,认为陈水扁并没有真的从陈菊险胜获得最大利益,未来他仍难从贪渎腐败的弊案中脱身。司法评论家陈辉文更指出,本月15日“国务机要费”弊案就要第一次开庭,届时陈水扁的贪腐将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陈菊险胜只是这几天让陈水扁悠闲一点,未来陈水扁还是要面对极大的台湾质疑他贪腐的压力。新加坡驻台评论员表示:“还有很多弊案在侦办当中,基本上,陈先生和他的政党并没有脱离险境,大概今晚可以稍微松口气,但不会维持太久。”路透社评论说,民进党在高雄虽然胜选,但差距极微,多少反映了选民对民进党的不满。日本共同社则称,虽然民进党“辛苦地守住了高雄”,但由于选民对陈水扁政权的腐败深恶痛绝,民进党想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战胜国民党并不那么容易。
选前又出“两颗子弹”
更何况,民进党赢得高雄选举多少存在一些争议。9日晚上黄俊英阵营就对选举中出现的6000多废票提出质疑,向高雄地检署发起了“当选无效”的诉讼,高雄地方法院的三位检察官也在10日凌晨5时10分裁定查封高雄所有839个投开票所的所有票柜,使得高雄市长的最后结果其实法律上并没有定案。但是由于清点选票旷日废时,所以一个星期内都很难有最终结果。
台湾两大主流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10日发表评论说,陈菊在最后时刻反败为胜,凸显国民党选举策略失当,民进党仍是“最会选举的政党”。《联合报》分析说,陈菊在民进党舆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巧妙地依靠陈水扁和马英九在高雄的对决,一面让绿营“四大天王”齐来助阵,一面让号称“台湾道德形象”的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大力催动浅绿选票,加上绿营成功弃保,将“台联党”候选人罗志明的大部分票源流向了陈菊,是制胜关键。同时,陈菊阵营在选前最后一天大肆炒作黄俊英阵营“涉嫌贿选”的新闻,利用执政优势,诱导多家电子媒体不间断地在投票日播放黄阵营“被抓到贿选”的消息,成为压垮黄俊英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做法甚至可以说是“3·19”两颗子弹事件的翻版。
支持蓝营的人还提出,高雄市选战从开打到结束,国民党的黄俊英阵营表现文明,基本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黄俊英为人忠厚温和,甚至还曾经为了助选人士一句“冬瓜菊”的戏称向陈菊致歉,但在动不动就打割喉战、肉搏战的民进党面前,在极易被政治热情感染的台湾南部民众面前,国民党今后有必要考虑使用“更强悍”的选举策略。也有媒体指出,国民党高雄败选,显示族群意识和历史冤仇依然是台湾政治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东森新闻报》在分析陈菊胜选的原因时指出:“民进党人士早年在‘美丽岛事件’中被捕入狱的那份冤情,高雄市民依旧烙印在心,特别是民进党这次推出的高雄市长人选,正好就是当初因‘美丽岛事件’被捕入狱的陈菊,黄俊英虽然也是高雄人,但选民在多重情感支撑下,自然会选择曾经在高雄市付出过惨痛代价的陈菊。”
马英九面临三大挑战
正如媒体选前预言,高雄如果败选,马英九必然会受到泛蓝内部的压力。选后两天以来,这种趋势已经显现。9日晚7个电视评论节目都认为高雄败选证明“马英九跨不过浊水溪”(浊水溪是台湾中部的一条河流,也被视为台湾蓝绿阵营的地域分界线)。国民党“立委”林郁方10日甚至不客气地说:“明明知道他们(民进党)可能要出贱招,为什么在最后24小时、48小时没有把危机处理的机制建立起来?”一些泛蓝“立委”提出,“温良恭俭让”的选举方式有必要再检讨。
分析认为,由于国民党选前期望很高,这几天正处于“受挫感”最强烈的时候。《东森新闻报》10日出现了这样的标题:《马英九想问鼎2008?再说吧!》。《联合晚报》10日也发表题为《前进总统路,马英九严重内伤》的评论,文章称高雄一役使“马英九明星招牌褪色,显而易见”。文章还说:“在陈水扁几是千夫所指的丑闻、贪渎之下,国民党并不能跨越蓝绿的传统框架,显然国民党在中间或浅绿选民心中,仍有无法容忍与难以接受的部分。”
10日《联合报》分析说,选后马英九将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无论是特别费事件或“贿选”事件,都显示马团队危机处理有待改善,即将于24日台北市长任期届满而专任党主席后,马英九不能再回避国民党体制改善的问题,这是他的第一个挑战。
扳不倒气若游丝的民进党,马英九的领导风格会受到质疑,马英九一定要进“政治厨房”,学习与三教九流相处,这是他的第二个挑战。
宋楚瑜9日宣布退出政治,给泛蓝整合投下许多变数。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10日也表示,有意随宋楚瑜而去。仍然占15席的亲民党,在台湾“立法院”仍有关键影响力,没有它的配合,国民党将变成实质上的少数。而如果能够借此机会将亲民党并入国民党,则将增进蓝营的团结。这是马英九的第三个挑战。
但也有舆论认为,这次北高选举的结果并不算意外,对国民党来说是“平盘”。即使《联合报》在批评马英九的同时,也认为“短期之内,泛蓝仍无人能取代马英九的地位”。在与马英九一起开完台北市胜选庆祝会后,郝龙斌10日着手组织班子,外界预测至少会留任一半以上的马市府一级主管。
值得关注的是,谢长廷在此次选举中有咸鱼翻身的表现。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谢长廷得票率40.9%,大大高于选前民调的结果。而对于以选举论英雄的民进党而言,不少绿营支持者在谢长廷身上看到希望,选举当晚要他“选总统”的声音已喊得震天响。这似乎预示着,民进党内部和台湾政坛都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可能性。
●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童 宜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