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在历经56天的展出之后,于今天落下帷幕。据统计,这个展览共吸引了201万参观者前来参观。许多参观者在看完展览后深受感动,纷纷在留言簿上留言。
统计显示,留言簿上写下的留言累计8万条。红军老战士李友林是当年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22勇士之一,他的后代在参观完展览之后,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勇敢顽强信念在,枪林弹雨飞向前;紧握铁索生死忘,飞夺泸定勇士魂。 另一位红军的后代这样留言:每次接受长征精神教育,都受到震撼和感动,作为红军的后代,我有责任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留言薄上留言的不仅有老红军和他们的后代,还有大学生、教师、农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许多外籍人士也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长征,在留言薄上写下了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尽管参观者的国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每个人的留言文字不同、长短不同、形式不同,但有一点却基本相同,就是几乎每个人的字里行间都有一种钦佩、一种景仰、一种感悟。这一条条留言足以说明,在长征进入人们视野的同时,长征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
详细内容:
主持人敬一丹: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今天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在北京落下了帷幕。这次展览在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各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56天的时间里,参观人数达201万,创同类展览参观人数新记录。我们的记者注意到,很多参观者在看过展览以后,纷纷写下了自己的留言,可以说这些留言是他们参观以后最真切的感悟。
参观者:看了以后,我特别受感动,我们现在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没有老前辈,就没有我们今天。
参观者:我特别怀念这些老战士,对我的激励特别深。
参观者: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这幸福生活,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统计数字显示,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的留言累计达8万条,这意味着在201万参观者当中,平均每25人就有一条留言。
参观者:我老头是红25军的,他今年90岁了,病在床上不能来。
记者:身体不好就没法过来看了?等于是您替他过来看了。
参观者:这是我的小女儿,女婿。我一进这个展览馆我就激动。
这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陈荣耀是红25军的老战士,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前来,但这位老红军叮嘱爱人和孩子一定替他和他的战友来看一看有关红25军的内容。
参观者:他长征红军那个连队现在只剩两个人了,他是一个,他是当时的战士,咱们那些都牺牲了。
记者:您的留言写的是什么?
参观者:永远牢记长征精神,不忘革命先烈。
“勇敢顽强信念在,枪林弹雨飞向前,紧握铁索生死忘,飞夺泸定勇士魂。”红军战士李友林是当年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22勇士之一,他的后代在参观完展览之后,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另一位红军后代这样留言:“每次接受长征精神教育都受到震撼和感动,作为红军的后代我有责任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您的留言主要是留的什么?
参观者:红军长征展使我回忆起了战争那个年代,那个时候,我是13岁当兵的一个小八路,那时老红军的光荣历史,他们经常讲述过去的这些精神,必须教育我们下一代,牢记革命的老前辈。
参观者:我写的是:“谁曾想到那些已深埋土地下的烈士们,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幸福,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们,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以一种谦卑的心情感谢他们每一个人。”
佘志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还有一些特殊群体,有一些盲人用盲文写下了他参观以后的感受,看了以后让人很受感动。有一个青年人他这么写的:看了以后,他说我感到没有白来,我也被震撼了,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了,我要进行我人生的新的长征。”
留言簿上一位大学生这样写到:“不仅仅是感动、是振奋、是教育,长征精神更是我们现代人的永久的精神食粮,它会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眼泪已经模糊双眼,已不忍心看,不忍心看那破旧的衣衫,不忍心看那漏水的灶具,但我还是要看下去、记下去,长征精神永刻我心。”
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则这样留言:“看到孩子们在参观中那种真挚甚至崇拜的眼神,我感到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包含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敬仰,也包含对我的学生的欣慰,感谢长征展览让我和我的学生心灵深深受了一次洗礼。”
为了参观长征展览,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为抒发自己的感怀,人们在留言簿上尽情挥洒。
教师:红军长征一是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辈一辈地传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要读这部书。
学生:我们学生也在面临一场长征,只不过这场长征是在学习方面,在为国家效力方面的。
科研人员:现在的航天精神实际上它是长征精神的一种延续,也是那种精神的一种传承。
公务员:我们在工作当中,在和犯罪分子做斗争当中,我们也应该有这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
农民:新农村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新的长征,任务既然艰巨、既然伟大,可以说新长征,也是新起点。
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应该就跟长征一样,只要死不了你就干下去,就是这种精神,你不拿出这种精神,你搞不好。
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农村,他说这一次长征展览他已经看了10多次,写下的留言已达数10条之多。
记者:这是一个歌词?
参观者:对。
记者:什么曲式呢?
参观者:我是用的沂蒙小调,“展览那个军事,博物那个馆,长征那个精神,后人赞。”
众多的留言当中,还有些是出自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之手,这是一条香港同胞的留言,“我从香港来旅游,乱闯乱撞地来到此,很感动,看到先烈圣贤的战争历史,感谢祖国展示此段历史给我学习,也教我爱国,珍惜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能成为现今的中国人,我感到容幸。”
一位旅居海外近50年的老华人这样写到:“我非常容幸地参观了这个设计、选材、思想都很完美的展览,我对泸定桥和雪山草地记忆很深,希望中国更快地强大起来。”
参观者:正好回国述职,听说我们这个展览会以后,赶紧跑过来看一看。
这位参观者名叫张援远,是我国派驻新西兰的大使,他是利用回国述职的机会赶来参观的,在展厅里,张大使看到了一本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它是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于1984年重走长征路之后所著的。
张援远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当时我作为外交部翻译室的一名译员,一名翻译,陪同他走完了长征的路,他本人写了《长征-前所未闻故事》,我觉得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象征,中国人这样看,外国人也是这样看。
或许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外国人为长征写下的留言,索尔兹伯里在书中说到:“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展览期间,许多外籍人士也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长征,在留言簿上讲述了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外籍人士:当时的共产党的确是经过一个非常艰难的考验,但是最后证明了,它是一个很值得敬佩、很值得当中华民族最高的统帅,这样的一个政党。
外籍人士:红军为长征做出了很多牺牲,经历了重重磨难,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刻。
尽管参观者的国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每个人的留言文字不同、长短不同、形式不同,但有一点却基本相同,这便是几乎每个人的字里行间都有一种钦佩、一种敬仰、一种感悟,这一条条留言足以说明,在长征进入人们视野的同时,长征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
参观者:昨天的确不能忘记,看完这些就是一种革命传统的教育,看完这些就知道我们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去努力去做。
参观者: 我们应该继承这种精神,为今后的国家复兴来努力。
郭得河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 一句话这是国内到目前为止一次空前的展览。
杨新力 中宣部副秘书长/宣教局局长:这次展览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展览按照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陈展上面下了很大功夫,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二是人们的积极参与,很多观众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语言,以表达他们对党的深厚感情、对革命前辈的崇高敬意、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
主持人 敬一丹:看过长征展览,带走一份感悟,留下一片心生,应该说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同时又是现实的,70年前,党领导红军夺取长征胜利,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传承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再见! (责任编辑:李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