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三大峰会 践行中国“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黄埔江畔,邕江两岸,金水桥边。中国外交舞台宾朋满座,盛况空前。这一年,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和谐世界”,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它所阐释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引起共鸣。 自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共建“和谐世界”以来,这一主张已成为中国外交的主题词。这一年,中国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采取了全方位外交行动。其中,三场多边外交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世人瞩目,永载史册。
政治上相互尊重,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初夏,中国上海。上合组织成员国的6位元首和4个观察员国及阿富汗、联合国、独联体和东盟的代表齐聚一堂。这是面积占欧亚大陆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上合组织成员国5年来首次回到上合组织诞生地举行峰会。金秋,广西南宁。中国与近邻东盟10国领导人聚首邕江之滨。这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以来的一个里程碑式盛会。
初冬,首都北京。在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之际,中国与来自非洲48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聚首。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的集体对话,也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回顾过去、规划未来”是不同峰会的共同主题。“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与会各国在不同峰会上提出的共同政治诉求。
上合组织峰会一致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郑重宣示:将为建立互信、互利、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全球安全架构作出建设性贡献。成员国还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和举行联合反恐行动等安全合作协定。“在国际和地区局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成员国深化睦邻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的重要机制,开展文明对话的典范,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力量。”《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说。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在峰会上承诺,将共同努力推进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战略伙伴关系将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巨大贡献,从而确保我们双方的人民享有持久繁荣与进步。”
中国和东盟领导人还签署了本世纪以来双方的首份共同声明《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强调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为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非洲领导人则在峰会上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推动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并以政治文件的形式宣示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中非承诺,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所有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国际准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强调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谐共存。
经济上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普遍繁荣
深化合作、互利共赢……这是频繁出现在三次峰会成果文件中的词组;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这是中国与进行对话的60多个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峰会期间同意,将能源、信息技术和交通作为优先合作方向,并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逐步实现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
上合组织各成员国还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决议》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成员行关于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动纲要》;各国企业、银行还签署了一批总额近20亿美元的大中型合作项目的商务合同和贷款协议。此外,中国和中亚5国还将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事宜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条自上海经中亚直至巴黎的现代“丝绸之路”,将使欧亚大陆的联系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中国和东盟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从磋商伙伴到全面对话伙伴,再到战略伙伴,从互补合作到互惠互利,双方经济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303.7亿美元,15年增长15倍。目前,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峰会后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强调,与会各国决心按时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8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是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支持东盟的发展,中国政府还决定向东盟发展基金捐资100万美元,并提供100万美元,资助《东盟一体化倡议》项目,东盟对此表示欢迎。而在中非峰会期间,贸易和投资成为了此次峰会的热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全面提高中非合作水平的主张,1500余名中非企业代表经过两天的对话,签署了14项合作协议,金额共计约19亿美元。
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也宣告成立。中国政府承诺采取优惠贷款、设立基金、减免债务、取消关税等8项措施援助非洲国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承诺到2009年对非援助规模增加一倍,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中非领导人一致呼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共享成果、普遍发展、共同繁荣。
文化上加强交流,倡导世界多样性
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人民的共同财富。文化的交流从来都超越时空、深入人心。在上合组织峰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承诺,要将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旅游、传媒等领域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化。位于欧亚大陆接合部的上合组织区域内,汇聚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等多种宗教,文明形态多姿多彩,所以上合组织成员国还向世界庄严宣告:“由于成员国拥有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上合组织在促进文明对话、建立和谐世界方面,完全可以发挥促进和示范作用。”文化相通,是长期以来维系中国和近邻东盟10国友好的纽带。
在中国-东盟纪念峰会上,双方同意加强社会文化合作,支持东盟实现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包括实施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的各种项目和活动。未来中国与东盟还将继续青年互访、语言培训、举行大型文艺活动等形式的文化交流。这些持续不断、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无疑将使东盟各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和共同发展等理念,也让中国人民领略到东盟各国的灿烂文化精华。文化交流也搭建起了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中非文明各具特色、绚烂多彩。目前,中国已与5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并与非洲各国签署150多个文化协定执行计划。在中非峰会上,双方宣布,将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与文化互鉴,积极落实中非双边政府间交流计划项目,鼓励双方高等院校开展交流合作。中非表示,要加强人文对话,促进人民之间、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联系与互动,增进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环保、旅游等领域以及妇女事务的交流和合作。中非双方还将在表演艺术、美术、图书出版、文物、博物馆及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大峰会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中国为东道主,集体邀请某特定区域的领导人来访。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一对多”的外交运作方式,反映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表明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认同。不同峰会的积极成果,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成为构建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上合组织倡导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大大丰富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普遍要求。“上海精神”对国际社会寻求新型的、非对抗性的国际关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模式要求摒弃冷战思维,超越意识形态差异。
中国-东盟纪念峰会的召开,促进了各方在重大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协调配合,丰富了经济贸易合作的内涵,为世界提供了新型的合作思路和范例。双方规划建立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将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共同体之一。
中非峰会标志着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多的中非开展广泛合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非在峰会上提出建立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了南南合作的新思路,将对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对促进南北对话,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建立和谐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今年8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他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分析认为,在国际冲突不断,发展失衡,强权政治挥之不去的今天,中国的“和谐世界”主张综合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对和平、发展、平等、公正等普遍价值的共同追求,引起共鸣是应有之义。三大峰会的圆满举行,正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成功实践。 (责任编辑:李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