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二00六年影响中国的十大文化热点
1831年4月,25岁的托克维尔带着对法国未来前途的思考,来到美国作相关考察,9个月的考察不但令托克维尔观察到现代民主制度在美国的形成,也令他做出了精彩的预言,“民主即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来。 ”但贵族出身的托克维尔也看到了令他颇感失落的、民主化所带来的文化平庸。美国文化平庸化所导致的问题将在一百多年后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盛行时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对中国而言,如果去年“超级女声”大热还引起了部分学者对制度层面的讨论和期许,那么,今年的文化事件似乎确实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只不过显现的更像托克维尔的失望之处,而且这样的文化进程大有弹指一挥间赶英超美的速度。
到了年末最后一个月,一名媒体和高校联合打造的神话兼谎话精英横空出世、一个彰显体育道德文化危机的案件继续诉讼、又有一位民间相声艺术家的去世……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在年末的最后一月一并涌来。
西元2006年,中历丙戌年,狂欢与焦虑都在一路高歌猛进。
二00六年影响中国的十大文化热点
壹、“恶搞”泛滥引发文明办网讨论。
“恶搞”需要整治,但是整治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基本权利的法制环境。
贰、“铜须门”等事件引发对“网络暴民”的反思。
应反思如何在网络或通过网络维护和实现人道情怀、个人权利等价值。
叁、香港大学内地招生。
促使我们对内地高校评价尺度、办校制度进行反思;但内地高校所培养人才的本土适应性又让香港大学望尘莫及。
肆、丘成桐批评国内学术体制。
对国内学术体制的批评,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和国际专家团一同介入,这些成本即便由国家埋单,花得也一定值。
伍、白烨、韩寒之争。
争论的导火索不是国家级评奖这类事件,而是“白韩之争”,可见大家都还不能安静在市场细分之中,还是要搞比武。
陆、当代诗歌标准之争。
赵丽华在日常生活中找诗意没问题。这首先不是诗歌好坏的标准,而是是否承认日常性表达是诗歌古老源头的问题。
柒、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讲论语等火爆《百家讲坛》。
当读者观众简化为消费者的同义词,文化就受市场规律支配了。
捌、真人选秀与个体炒作泛滥。
“秀”,就要拼命,就要搏出位。而且“秀”总是遵循着欲望的最基本规则。而“秀”到极致,才能看到万丈深渊。
玖、郭德纲相声大热。
相声界只有郭德纲一个人守得住耗了这么多年,这个才有思考的意义。
拾、《疯狂的石头》热映。
《疯狂的石头》是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资源和当下议论对象结合的范例,但独立制片并不会因此有更多生机。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朱大可(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劳凯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陈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克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