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搜狐聊天室请来的嘉宾是中央电视台《我们的2006》策划王志安先生,《我们的2006》是中央电视台年终特别盘点节目将在12月31日播出,今天我们提前跟这个节目组的策划做一个访谈,大家可以提前分享到节目的情况。
主持人:王志安先生1996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取得中国近代史专业的硕士学位,1998年底进入中央电视台到评论部先后在《时空报道》、《直通现场》、《时空联线》等栏目任编导、策划人,请您和网友打一个招呼。
王志安:大家好!
主持人:您担任《我们的2006》的总策划?
王志安:是策划,我们策划一共有三个人,工作有不同的分工。我参加过2003年的《中国日记》的策划工作,这个节目一共办了五届,今年是第六届。
主持人:团队参加两年以上的人多吗?
王志安:不太多,今年的人多数是新人,除了总编导李兵奇以外,其它多数人都是新人。所以节目的形态到定位有一些变化,之所以《中国日记》办了六年,实际上有一些变化,这也是原因之一,希望能通过一批新的元素进入使这个节目有一些变化。
主持人:2003年的《中国日记》当年有非典,当年看完《中国日记》很感人,请到很多护士、医生。那一年您印象最深是什么?
王志安:那年的形态跟今年相差特别大,那年实际上是演播室各种元素运用的手法非常丰富,第一次运用了PK的形式,两个主持人把不同的新闻元素拿出来进行PK,实际是一种电视秀,并没有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跟今年的形态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定位。
主持人:我看到现场表现形式有一个事件,请不同的嘉宾来PK辩论到底是好还是坏。今年采用什么样的形式?
王志安:今年《中国日记》改名叫《我们的2006》,从早期那样一种电视秀的形式慢慢到后来重视一个新闻梳理,现在形成以人物为核心的形态,其实是有一个脉络的。《中国日记》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检讨,跟《感动中国》诞生的时间差不多,但是没有做到《感动中国》的影响力,分析原因,年终盘点新闻如果以事件为核心有的时候很难。去年有一个变化,开始以人物为核心,选了八个人物,用他们来串这一年的重大事件和我们记忆最深刻的记忆。这一点其实被今年《中国日记》的节目组集成了,只不过做得更纯粹一些。
王志安:其实这些新人并不是新鲜人,实际上是过去没有进入过《中国日记》节目组,但实际上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编导。以人物为核心,就决定了是研究人物心理,梳理年度人物的话梳理什么?一开始前期策划我们开过很多次会议,定下来做人,做人的什么?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主任提出来做社会生活史,实际上是2006年不同的梳理方式,有的是政治梳理方式,有经济梳理方式。经济频道做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新闻频道做“影响2006双十新闻评选”,我们的2006应该是社会生活史,应该是由小人物所构成的历史。
主持人:平民化视角?
王志安:平民化视角,视角姿态放低一些,但是这些人会聚到一起的时候可能才是真正的历史。我们一开始提出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又往前走了一步,如果是社会生活史,那么记录什么呢?这一个人实际上在这一年的经历也非常多,最值得我们记忆的如果再次请到演播室来,跟他一起来分享什么。后来提出来心灵史,实际分享这些人在年度行进过程中最打动我们,最出动我们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心灵感受,我们把它称之为心灵史。
主持人:这个挖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选了七个关键词,长征、易中天、青藏铁路、曹爱文、重庆大旱、曹兴安,这里面是有几个人的,单对于某个人好说一些,但是对于长征、青藏铁路、重庆大旱影响的是群体,群体在挖掘的时候怎么把这些分散的点能够理成一条线?
王志安:我们不是做抽象的长征,2006年有一批人重走长征路,这批人里面有典型人物,一个是这个事件的组织者崔永元,还有21个队员当中的典型人物。因为对于崔永元来讲,无论是一开始策划这件事情,还是这个事情走了将近一年,实际他有非常多的感受。我记得崔永元在演播室曾经说过一句话,21个人刚开始不相信这些人能走完两万五千里路,但是现在他们离目标只有两百多公里,显然能走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太多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兄弟姐妹身上所有的那些不足的缺点。实际上这些人在行进过程当中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的镜子,他们在行进过程当中实际帮助我们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也是帮助我们寻找生活中自己看不到的不足。他表述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活动给他造成心理上的触动,包括一些行进的队员。表面上看长征是一个话题,是一个历史事件,但是实际上它承载了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具体具体的人,每个人都有感受力的人,把这个感受力感受出来就是我们这个节目的目的。
主持人:青藏铁路这块您请到铁路工人,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的藏族兄弟来谈青藏铁路,这个在青藏铁路刚通车的时候,很多传统媒体也操作过。您再次重新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更新的发现?
王志安:有不同。在青藏铁路一开始通车的时候,大多数媒体都在做“牺牲和奉献”,我们一开始做青藏铁路策划的时候就在研究,这个选题因为是今年的一件大事,回顾2006年要不提请坐铁路不太合适。说这条铁路的什么?如果我们要贯彻用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落实到人身上,落到谁身上?应该落到世世代代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这批人身伤,也就是藏族同胞。后来非常碰巧,我们节目摄制组在西藏碰到这么一对青年情侣,他们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从来没有出过西藏,从来不知道西藏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这条铁路他们要做一次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北京,非常契合我们这个节目的创意。对于他们来说,这条铁路实际给他们带来一次改变,这个改变可能是这条铁路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把这条铁路的意义和价值论述得非常宏大,它到底改变了什么。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话,它一定是改变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实际上这种改变我们切实可以看到,这对情侣上火车之后两个人手拉手逛火车,火车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这种感觉跟我们看一个航天飞机模型的感觉是差不多的,他们有天然的兴趣,铁路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感受,如果不是因为他这种经历的话,别人是很难体会到的。铁路对我们太熟悉了,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铁路对他们的那种感受,实际对我们这些人是没办法理解的,这个最后可能化解为铁路本身内在的价值。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