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而贫穷偏僻的土地上,在深山沟壑曲径小道上接送孩子;苍茫乡野,在破败的校舍给孩子们上课……乡村教师——这一个平凡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群体,撑起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蓝天。
改善800万乡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是确保我国广大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千百万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所系
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艰难,但乡村教育的车子仍在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这些马儿仍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这个比喻也许不甚恰当,但它不能不让我们对中国的乡土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关注。
乡村教师境遇堪忧
在广袤而贫穷偏僻的土地上,在深山沟壑曲径小道上接送孩子;苍茫乡野,在破败的校舍里给孩子们上课……在我们社会的一个角落,在离我们遥远和并不遥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可敬的、可爱的人。
说起乡村教育,就不能不提乡村教师。有人说,教师这一行,始终是受窝囊气、吃窝心饭的行当。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工资依然没有保障。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大批村级小学只好找代课教师维持运转。是他们在默默无闻地支撑起乡村义务教育的天空——千千万万的教师心系教育,为孩子牵肠挂肚,从日出到日落,从青丝到白头。
这几年,教师收入有增加,那也主要惠及大城市重点学校。绝大部分教师的生活还是清贫的。和城市学校比起来,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教师们的条件和待遇,不是用一个“差”字可以概括的。记者前不久深入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采访了乡下教师的境况。
2004年春开学的日子,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五里墩小学原有11名教师,现在大部分已经离校离岗,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到开学时只有2名教师到任,村支书和校长只好从村里找一些有点“墨水”的人来代课。蕲春县小学教师严重缺编,由于发不出工资,许多原有10多名教师的小学开学后只有校长一人到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周家川村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同心县马高庄乡张家井村的一个偏远山区的自然村。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外地的代课教师大多坚持一两年就离开了。1994年,年仅16岁的张生国刚刚初中毕业,他主动放弃去县城读高中的机会,回到曾经就读的母校——周家川教学点当了代课教师。在一次带领学生去张家井完全小学参加考试走山路时,突遇暴风雨,张生国为照顾学生不幸摔折了左腿。2003年2月,由于教学点的两间校舍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张生国毅然把学校搬进了自己居住的窑洞。10年来,张生国——一位每月只有50元工资的代课教师在仅有15平方米的窑洞里,辛勤地培育着22名渴求知识的山区孩子。
乡村教师的清苦是不少人难以想象的。蜗居在拥挤不堪、阴暗潮湿、破旧简陋房屋。长年在最困难的条件下执着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可敬的乡村教师们,他们那张被油灯熬干了的脸庞,那双拿粉笔头的手,这些乡村教师大多文化不高,却对教育充满着热爱。谁解其中味?尽管几年来教师的收入也在不断上涨,但要说教师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还为时尚早,我们看到现在师范院校红火,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家庭看上了它相对低廉的学费和一定数量的补助。而毕业生涌向学校求职,也并不一定都是看中了教师这个职业。
山区的穷教师多得不胜枚举,城市的繁华喧嚣,对于乡村教师是那么遥远。即使是在繁华的城市,也有相当一批教师收入处在金字塔的底层。某市中学的一位老师,妻子也在某小学教书,由于学校效益不好,一家的生活一直很窘困。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家里连一张书桌都无法提供。有一天,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觉得口渴,就在枕头边放了一碗水,第二天起来全都冻成冰了!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并且想继续考研究生,为难的父亲实在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哭着对孩子说:“儿子,我求你了,你别念了,你这不是要我和你妈的命吗?”
近年来,在网络上,总是有些关于乡村教师求助的消息传来,让我们听着心酸,闻之落泪,其情可悯。乡村教师境遇令我们忧心如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乡村教育的窘困并非一时之困,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在减弱,早已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重负、彷徨中的乡村教师队伍
7月28日,一篇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危机’》的报道敲响了教师心理危机问题的警钟。报称,现在我们的教师竟然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在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下,竟然也要面对残酷的生存境遇,每天都得超负荷地工作,以至于有人无奈地呼喊“我已经怕了,每天像上满了弦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
心理学专家认为,教师是心理枯竭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另外,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日益减少,容易导致心理枯竭感的产生。问题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招生体制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升学率”就是“政绩”。于是,任务层层下压,一线也就只能处于身心俱疲之状态。学校中受表扬的都是那些诸如带病工作、主动放弃休息苦干实干的教师。没有人在意老师的生命和健康,没有人把教师当成有血有肉有情的个体生命。呼唤“减负”,在全国经历几年来,学生、家长、教师能看到的事实是:学生心中的书包仍然很重,家长肩上的经济压力仍旧较大,教师上班的时间依旧越来越长!
据报道,我国大量中小学教师在严重地超负荷工作,大面积的厌教心理在教师群体中弥漫。
乡村教师何尝不是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呢?在乡村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窘境不仅在面对20:1甚至更多的学生,还有物质、教学环境等多重困扰。“厌教”情绪在乡村教师中更典型。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800万农村教师身上时,我们发现:他们的处境仍然艰辛。让凤凰琴早日奏出新歌,是乡村教师,也是乡村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声:二十一世纪谁来执教鞭?基础不稳,队伍流失,人才断层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教育界。今天,这个问题变得愈加严重。在基础教育还十分薄弱的中国,乡村教师所承载的一切又是何等的沉重。
凤凰琴何时奏新歌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昌大学副校长邵鸿说,教育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也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改善800万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工作状况,是确保我国广大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千百万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所系。
客观地说,由于受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制约,解决与农村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现在,社会上有了专门的“希望工程”之类的助教基金,捐资助教的单位和个人逐渐多起来,但有些善款往往用在“形象工程”上,锦上添花的多,
雪中送炭的少。要改变乡村教师精神上富足,物质上匮乏的局面,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改善教学条件。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具有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从而大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希望有能力捐资助教的单位和个人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分配善款的主管部门更要以人为本,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这是确保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教师,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育才会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期待,我国西部贫困乡村的教育现状,能有大的改善;我们企盼,那些在艰难困苦之中,支撑了乡村基础教育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不再哀伤不再屈膝求告,他们的亲人不再流泪;我们希望,在全社会爱心烛光的映照下,乡村的贫困教师能舒展身心,迎来春天。
(责任编辑:张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