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陈琼粤曲情缘

  陈琼粤曲情缘

  ■ Text 文/ 叶丽琴

  2006年12月6日,我参加“何贤星”的命名仪式,勾起了对何贤先生的深切怀念。何贤一生为澳门社会公益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粤曲在澳门的传播推广亦可谓厥功至伟。

何贤先生生前挚爱粤曲,夫人陈琼又是粤曲的名家,其子何厚铧也特别关爱粤曲。与何家有关的粤曲情缘有很多故事。

  一生痴绝是粤曲

  2006年12月11日下午,阳光明媚,我与曲艺唱家郑何佩芬女士,应邀到陈琼女士家作客。刚进门,一张笑意盈盈的脸,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就是何贤先生的夫人、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母亲陈琼老太太。多年不见,她依然保养得很好,头发浓密,脸色红润,声音宏亮,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

  围着圆桌坐下,我们就被一本锦面册子吸引住。锦面上贴着竖式条子:“一啸情歌”,下右侧是“李向荣抄录”字样,左侧是澳门著名书法家林近的署名及其印章。何太轻轻拿起那本册子,双手递到我面前:“这本歌书,是我的命根啊!谁都不能借用。”她还指着那竖式条子说:“这是香港曲王吴一啸为我‘度身定造’的曲词,由李向荣抄录,林近题签,这三个人都作古了,这是我的珍宝呀!”说到这儿,老太太的声音沉了下去,对老朋友的思念溢于言表。

  1960 年年底吴一啸为她谱写的第一首曲子叫《贾宝玉夜祭芙蓉神》,俩人素昧平生,是何贤通过朋友请吴一啸谱曲的。1961 年10 月,随濠镜音乐会到内地巡回演出的香港曲艺好友, 听何太演唱这首粤曲后告诉吴一啸:“何太唱活了您撰写的曲中人啊!” 吴一啸大为震惊。经香港曲艺好友介绍,他认识了何太。不久吴一啸相继为何太写了16 首粤曲,其中《陶醉烟波十四桥》更是经典之作,几大段梆簧,上下文句不雷同。何太对吴一啸的这些作品,至今赞不绝口,兴致勃勃地打起节拍来, 哼唱《陶醉烟波十四桥》片段,唱得摇曳生姿,烟波十四桥的景致仿佛就在眼前,令人欲醉。

  伉俪情:艺缘知音

  何太一生登台演唱数十次,令她最难忘怀的是首次演唱。那是1961 年10 月,何贤带领业余音乐曲艺社团“濠镜音乐会”,赴珠三角一带交流演出,第一场的观众就是地方首长、文艺界和戏剧界的同行,名伶马师曾等都是座上客。首次登台的何太难免有点紧张,出场前,何贤不断鼓励她。有丈夫的支持,何太镇定地走上舞台,放喉一曲《贾宝玉夜祭芙蓉神》,唱得字正腔圆,缠绵婉转;她台风恬静淡雅、雍容大度,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行家夸她“声情并茂,跌宕有致,细腻自然”。尤其是当她唱道“虽然有梦枉伤神,怎似生前亲近”时,情味十足,幽怨绵绵。

  这次巡回演出,何贤十分满意,特别是对夫人精彩的演唱,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因为这次演出,何太奠定了她在澳门曲艺界的地位,何贤每次参加大型集会,她总伴随在身边,只要她一出现,全场轰动,气氛热烈。近几年,她因年事已高,不再上台演唱了,但仍曲不离口。她习惯每天晨运一小时,边散步边哼曲子,日日如此,从不中断。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何太如此情倾粤曲艺术?”何太未加思索就脱口而出:“都是拜丈夫平生钟爱粤剧曲艺所赐!” 何贤从小喜欢粤剧曲艺,下班回到家,就扭开留声机听粤曲, 闲时自己也哼上几句。他最欣赏薛觉先、任剑辉、李向荣的唱腔; 最喜欢《梁山伯归天》这首粤曲,听到叹板唱段时,还会洒下男儿泪。说着说着,何太兴致勃勃地哼起当年何贤最喜欢的唱段, 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哪像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啊!

  1959 年何贤成立了康乐俱乐部,1961 年将之改组为濠镜音乐会,汇聚众多乐师和唱家,练曲、切磋,好不热闹。何贤组织演出,何太总是“夫唱妇随”,是澳门公认的资深粤曲演唱家。何太经常与曲艺名家切磋,谈到唱曲心得,她认为易学难精, 打好基本功最重要,起码的要求是板稳、吐字清晰、运腔圆滑、收放自如。何太的平喉唱腔,是集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母子情:温馨捧场

  何太演唱粤曲,何贤时常捧场,爱子何厚铧也从小耳濡目染。何太甜蜜地回忆起,1963 年6 月,濠镜音乐会为澳门妇联子弟学校筹募基金举办“慈善演唱会”,何太上台献唱《梁山伯归天》, 引起全场轰动。演出结束后,妇联负责人上台与全体表演人员合影,当时才8 岁的何厚铧,手拿着澳门妇联致送的纪念锦旗, 跑到母亲身边,拍照留念。

  何太还回忆说,1995 年1 月,为宣传基本法筹募经费,濠镜音乐会举办大型演唱会,何太献唱《陶醉烟波十四桥》,曲毕, 掌声雷动,何厚铧手捧一束鲜花,亲自登台献给母亲,还轻吻母亲,台下又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让何太乐得开怀大笑。此刻的温馨,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老友情:排忧解难

  在粤曲界,何贤为人豪爽,好交游,是众多戏曲界人士敬重的“贤哥”。日寇侵华、香港沦陷,邻埠粤剧艺人为避战祸, 逃到澳门来,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困窘, 入不敷出。在这困难时期,何贤慷慨解囊,先后购置平安戏院和国华戏院,安排各戏班轮流演出,还组建新声粤剧团,亲自当班主,将流落澳门的粤剧艺人任剑辉、白雪仙、欧阳俭、陈艳侬等收拢组成剧团。直至抗战胜利,著名粤曲表演艺术家任剑辉和白雪仙返回香港,剧团才告解散。

  上世纪50 年代初期,香港经济萧条,粤剧不景气,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的叫座率明显下跌,收入锐减,手头渐紧。何贤每次到香港看望他,都少不了要问:“日子过得怎样?” 听到他支吾以对,何贤和他握别时,常常给他留下一笔生活费。

  1954 年,何贤想到祖国的粤剧艺术舞台更大更广阔,如果回去,无论资历还是表演艺术,马师曾都是执牛耳之大名角, 于是劝马师曾“回内地发展”。1955 年初春的一天,在澳门利为旅酒店的地下餐厅( 即现今中国银行新马路分行) 里,马师曾与何贤面对面坐着,一边喝咖啡,一边交谈。

  面对几十年的老朋友,马师曾坦言相告:“现在我已没什么留恋,只是还有些债务未了,欠的税款还未交清,我走不了呀。”

  “总共欠多少?” 何贤直截了当地追问着。

  马师曾嗫嚅道:“超过两万元。”

  两万元,在上世纪50 年代,可是笔不小的数目,可是何贤为了鼓励他安心回祖国,一口答应替他解决:“你不用愁,你欠的债,我即刻拿钱去帮你还!”

  马师曾心头大石落地,于1955 年初夏,回到了祖国。临行时,何贤考虑到他回广州要重新安家,需要花费不少款项,便又送上一万元给他。

  赤子情:促进交流

  粤港澳的粤剧艺人,关系是异常密切的,或师徒,或亲属, 或姻亲。往日组班搭台演戏,亦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密不可分。解放初期,内地同港澳隔断,两岸三地的粤剧艺术一段时间无法交流。

  为打破这个僵局,1958 年新春,何贤率先邀请广东粤剧院第一团来澳门演出。1960 年春节,何贤再度邀请这个团来澳门演出。著名的粤剧名伶白驹荣、罗品超、楚岫云、罗家宝、少昆仑等都来了。何贤亲自驱车到拱北海关迎接,设下盛大的欢迎宴会,安排他们在澳门最大的戏院“清平戏院”演出。由于名伶云集,轰动了港澳。许多香港戏迷每天下午专程坐船来看戏,一连演了10 天,场场爆满。何贤与马万祺、傅德荫等社会名流们到场观看,热情捧场。演出活动结束,何贤又设宴饯别。他对广东粤剧院这次访问演出的成功,感到由衷高兴,说是“大突破、大交流,大胜利”。

  1961年10月,何贤带领业余音乐曲艺社团到内地演出粤曲, 是新中国成立后来自港澳地区的第一支演出团体,因此受到了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局和文联,以及粤剧曲艺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称赞何贤这种努力是“爱国爱乡有长远眼光、有胆识的壮举”。从此以后,粤港澳三地的粤剧艺术交流逐渐频繁起来。

  以何贤为会长,汇聚了粤港澳一大批海内外闻名的曲艺名伶的濠镜音乐会,积极扶掖后进,促进交流发展,提高艺术水平,以及参与社会慈善义演活动,影响深远,在粤港澳颇负盛名。何贤辞世后,崔德祺为会长、陈琼为副会长的濠镜音乐会,秉承何贤遗志,将粤曲这个岭南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粤曲蔚然成风

  自1991 年开始,澳门民政总署与工联、《澳门日报》合办的“城市粤剧曲艺汇演”成为澳门曲艺界一年一度的盛事。1994 年工联与《澳门日报》合办了“粤韵春华-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澳门区选拔赛之后,澳门掀起新一轮粤曲风潮。唱家和发烧友也随之越来越多,曲艺社团倍增,由十多个增至三十多个。1999 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全澳七十多个曲艺社团的七百多名唱家及粤曲爱好者,都投入了用粤曲唱颂回归的行列。至今,每逢节庆、慈善公益活动,澳门都有粤剧曲艺演出,目前,全澳剧艺、曲艺社团近百个,常有会期操曲的团体约三十个, 达三百多人,粤剧曲艺普及率超过香港、广州。

  澳门青少年粤剧培训班的一班少年在名师的教导下,学习腰腿、水袖、把子、跟斗、发音吊嗓及粤曲唱腔等基本功,一举手、一投足,都很传神。在这个澳门街坊总会组办的曲艺社,孩子们年龄从4 岁至12 岁。别看他们年纪小,在佛山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之“红豆新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儿童艺术节上, 澳门少年表演的粤剧折子戏,都获得一致好评;在宋庆龄基金会金莲花大奖少年才艺比赛中,澳门少年表演的粤剧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醉打金枝》,分别荣获金奖和最佳组织奖。

  澳门不少唱家发烧友,为了提高曲艺造诣,特向内地或香港的名伶拜师学艺;在澳门举办的粤曲演唱会,也经常邀请粤港名伶做演唱嘉宾,与澳门发烧友同台演唱,形成了粤港澳曲艺相映生辉的局面。2006 年6 月,粤曲粤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澳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员,联合粤港两地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申遗”工作的铺垫,粤港澳正研究一系列推动粤剧艺术建设和交流的政策措施,相信这对推动澳门粤剧曲艺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Link:粤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 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广东“本地班”,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在后来粤剧常演的开台例戏《六国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贺寿》中,仍保留了这种声腔。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汉调西皮和祁阳戏“北路”的曲调)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粤剧的基本声调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约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澳门于200 年前已有粤剧演出。相当长的时期是搭棚演戏的。清光绪元年(1875 年),澳门第一座大戏院“清平大戏院”落成响锣,从此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带粤剧戏班的演出重地。光绪二十年十二月的《镜海丛报》曾报道外地戏班在澳门的演出:“初四晚,清平戏院尧天乐班所演《萍叙莲溪》一折唱演皆佳,足令人忘睡而不忍移步云。中西异好,而能移动外人,则其技之巧妙,亦必有以大过人者。”日寇侵华期间,邻埠粤剧艺人为避战祸而云集澳门,促进澳门本地区曲艺社团的诞生。

(责任编辑:曾玉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何贤 | 马师曾 | 吴一啸 | 何厚铧 | 慈善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