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参观工业园区 感受科技魅力(图)

  2月27日——3月1日,千龙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媒体记者参观访问了苏州工业园区,亲身感受到科技对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作用。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7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一、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

  十三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尤其是近年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着力推进制造业升级、科技跨越与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1、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快速增强。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6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全口径超12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500亿美元。截止目前,累计合同外资超2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10亿美元,其中,投资上亿美元项目60余个,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亦居全国前三位。同时,每万元GDP耗能0.34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超25元,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三是贡献份额逐年增大。多年来,园区累计实现各类税收52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0余万个。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新城建设快速推进。抓住苏州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城市重心东移的有利时机,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东部新城,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多年来,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及“适度超前、滚动开发”的原则,先后编制实施了300余项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规划,并投入400多亿元资金,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水准基础设施,中新合作区内均达到“九通一平”的国际标准。二是注重环境营造,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文化水廊、水乡邻里、白塘、沙湖等一批开放式景观与环金鸡湖亮化工程相继完成,新增绿地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45%,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之一。三是打造三湖板块,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能级。重点围绕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整治开发,突出“中部CBD核心区、南部科教创新区、北部休闲度假区”三大重点板块,建设,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等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李公堤等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引进沃尔玛、普罗斯、普华永道等知名服务品牌200多个,积极推进“总部经济”、“流量经济”、“消费经济”以及“城市要素经济”的加速发展,促进人气商气加速聚集。目前中新合作区居住人口超12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1万人。

  3、社会发展更趋和谐。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程度。一是中新合作多赢互动。认真学习借鉴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成功经验,累计派出18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实施了80多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服务型政府与法治社会的良好架构。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经验与模式也正向周边及外地辐射与推广,目前,不仅园区正与省市一起联手共建江苏省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而且俄罗斯、印度、老挝等国以及拟建的中非经贸合作区也在积极考察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快速成功发展的经验与模式。二是集约水平持续提升。园区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实施择商选资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发展,累计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今年以来,我们在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超过17亿美元。三是城乡一体更趋和谐。健全了城乡居民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实现了城乡社保制度全面并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五一工程”(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个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民营工业园、创业园、专业市场等富民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富民公司、股份合作社等富民实体,发展壮大一批螃蟹、水八仙、围巾、衣架、苇编等特色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小老板、经纪人、本地型企业家等致富带头人,尽快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利民设施)。目前,全区9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上岗就业,社会保障覆盖面达100%,城镇职工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1.18万元,率先全面达到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标。园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

  二、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情况

  在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2001年中方主导开发以来,园区科技事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

  1、高新技术产业更趋集群发展态势。近年来,园区不断强化择商选资举措,注重优化项目结构,科技型企业呈现出集群式、基地化发展趋势,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汽车与航空零部件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006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87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38%。2006年,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38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占全国的比重约为3%;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销售14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16%,成为国内紧次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金龙、东风、博世、德科等知名厂商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4家,销售收入占苏州地区55%;聚集了苏州地区60%的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30余家,江苏省9家列入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的企业中园区占了7家,2006年全区实现软件销售收入50亿元(含嵌入式),其中软件外包8000万美元,占全市的90%。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园区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各类研发中心60多家。园区吸引了包括博世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研发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资讯(苏州)有限公司、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国内一批知名企业和研究所也在园区设立了研发机构,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联合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设立了苏州有色金属加工研究院,北大方正设立了软件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心,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也先后设立了面向产业化研究的独立研发中心;安德鲁、三星电子等一批外资制造企业为适应基地化和本土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内部研发部门。此外,本地金龙汽车、新海宜电信等一批规模型民营企业也纷纷建立了技术中心。

  园区共推动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89项,其中科技部及火炬中心的重点科技计划80项,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拨款约2.3亿元,园区配套经费近2亿元。国家863计划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产业化现代检测技术及合成、纯化的高效生产技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微米结构图像高速激光直写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及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尿激酶原等一批国家级项目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此外,浩辰ICAD平台软件开发和产业化、金龙海格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及设备开发、融入MIMO技术的高宽带多功能WLAN芯片等一批重大新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和支撑计划的支持。

  3、科技创新体系更趋优化完善。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唯一可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有优惠政策,并进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的区域。近年来,园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文件,并积极实施聚焦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形成了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五大政策扶持体系。园区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单个项目最多可获得各类资金支持超过2000万元;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纳米园、中新科技城、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250万平方米,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其中,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国际科技园,已完成一、二、三、四期31万平方米孵化场地的建设,在孵企业近400家,吸纳就业人数8000多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已完成首期2.8平方公里的开发,共有近20家中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约进驻,师生规模达2万人,已成为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与智力支撑的高等教育培养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重要基地与窗口。同时,园区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苏州软件园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安全、先进的电信级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设计企业提供设计、测试、产业化促进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苏州软件评测中心开展软件产品登记检测服务,并提供微软联合实验室开发平台、赛格瑞(Segue)联合实验室测试平台服务;在开发区中率先成立的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的全过程服务。

  园区加快引进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在项目开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园区已引进东南大学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下一代WEB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实验室10多家;相继引进了中科院计算机所等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尤其是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建立,实现了苏州前沿发展领域国家级独立研究机构零的突破,将对园区乃至周边地区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源头推动作用;园区企业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先后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区内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60多项,组建开发能力较强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体数十家。

  同时,园区稳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建设,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通过塑造以“三创”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营造了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提高创新回报的良好社会环境。

  4、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园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政府投入引导、创投资金介入、担保基金保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各方资金对科技的投入稳步增长。园区科技发展投入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近年来更有加速趋势。2006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16.8亿元,占GDP比重为2.4%;政府用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三项经费为1亿元,今年增加到3亿元。

  园区先后设立了总额为10亿元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及生物纳米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了注册资本为20亿元的中新创投和创业担保公司,区内集聚各类风险创投和基金机构近10家。园区还设立每年1亿元的风险创投跟进投资基金,在创投机构对园区创业项目实施风险投资后,该基金提供配套股权投资,分担创投机构的风险,并在项目成功后退出,让利于企业和创投机构。中新创投注册资本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并积极探索新的风险投资模式:与台湾怡和创投合作,组建了规模为6000万美元的平行创业投资基金;与以色列无限创投基金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启动建立规模达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力争5年内再吸引50家风险创投机构与基金进入园区,创投资产规模2007年突破100亿元,5年内达到300亿元。

  5、国际科技合作全面推进。园区利用自身是国家之间合作共建的开发区优势,依托业已形成的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走出去”步伐,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引进海外的成熟技术等方式,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国家纳米中心共建了纳米科技合作平台,通过装备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纳米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高教区与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海外大学共建研究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园区中新创投与以色列无限创业投资基金合资所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引进以色列在半导体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在区内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区内民营科技企业和鑫电器积极参与科技部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的“中国海外科技创业园”项目,数字城市、天臣医疗等企业通过与国外机构开展项目的合作开发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下一步科技创新的目标与打算

  按照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根据省市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立足开发区自身实际情况,我们规划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科技跨越计划”:

  1、科技创新投入大跨越。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来抓,注重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与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确保地方财政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力争“十一五”期间政府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增长达到50%,期末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左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超过200亿元,政府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

  2、科技创新主体大跨越。强化科技招商的龙头地位,促进开发开放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的转化互动,在现有6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争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引导相关企业向基地集中、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培育“江苏软件第一园”、“中国创投第一品牌”等一批科技发展亮点。力争期末研发机构总数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家。

  3、科技创新人才大跨越。注重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创新型科研队伍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中介机构引进,力争5年内再引进50家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与中高端人才中介机构,总量突破100家;依托独墅湖高教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工业技术学校等人才培养主阵地,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期末中新合作区每千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20人,博士、硕士和留学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0%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70%,将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型人才高地。

  4、科技创新成果大跨越。瞄准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构建中外、院地、校地科技合作平台,重点加快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开工筹建步伐,确保2007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加快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延伸拓展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测试等现有平台功能,加快筹组生物纳米、动漫影视服务平台;本着“非禁即入”、“减税减负”、“重奖重扶”等原则,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强化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功能,力争期末科技型企业上市达20家左右,累计专利授权和商标注册授权均超过5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0%左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