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让璀璨的明珠更加绚烂
作者:杨朝英
2月28日早晨8点,披着正月的喜气、带着西藏人民的期盼,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部分西藏代表和委员,乘坐由拉萨开往北京的T28次列车,沿着通车半年多的青藏铁路,顺利抵达北京西客站。
通过这条长长的铁路,美丽的青藏高原能够更加清晰地听到伟大祖国的心脏的跳动;通过这条充满温情的曲线,勤劳、智慧的西藏人民吸收到了更多祖国的营养。
“在那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
西藏文化的魅力散放出耀眼的光辉,美丽的西藏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吸引世界目光的,还有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它不懈努力的身影。
消除贫困是文化保护的关键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回顾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有关西藏发展的各项政策及项目,诸多事例表明,中国政府已将社会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原高级官员赖尚龙说。
最近的例子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是全球生态的第三极,特殊的地理环境敏感脆弱,一旦遭到人为的破坏,恐怕很难恢复。另一方面,如果无法建成铁路,西藏对外交往的步伐必将受到阻碍。
困难面前,显示出了党和政府的智慧,建成通车后的监测表明,这条铁路并未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葛全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青藏铁路是千年尺度上的人类文明工程,可与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媲美,是当代中国和谐发展和人文关怀理念的伟大实践。”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香港)执行主席伍淑清也认为,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注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自始至终,高原植被、冻土层得到保护,水源水质没有受到影响,野生动物自由迁徙,自然景观没有受到破坏。为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了一个典范。
葛全胜进一步分析指出,与国内的一些旅游市场截然不同,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是卖方市场。青藏铁路沿线自然禀赋一流、文化内涵独特,其沿途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品位。就是像高原缺氧这样的现象,也给人一种人类生命在挑战自然时面对生命极限的那种震撼。
现在通往世界屋脊的“天路”通车了,西藏与祖国内地又增添了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为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提供了又一个快捷、安全的通道。
共识是发展的动力
公元2006年10月10日,北京。所有关心和热爱西藏的人们都把目光暂时定格在这里——首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的开幕,掀起了又一轮西藏文化热潮。
“政府拨巨款在西藏修建了大量基础性设施及教育、卫生等相关社会公共设施。此外,中国政府对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所充当的角色给予了充分重视,努力提高保护西藏语言文字、绘画、音乐、戏剧以及医药、宗教等文化实体的水平。”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原高级官员赖尚龙说,这些举措引起国际社会相关专业领域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一致认可,事实表明,它是与联合国千年发展议程的基本方针相符的。
此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刘延东在2005年12月4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强调,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位置超脱、灵活主动的特点,着力宣传西藏在悠久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独特文化。
首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正是落实这一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这是国内首次以西藏文化为主题举办的论坛,创造了一个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事业健康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在致闭幕辞时说,此次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广泛共识:第一,西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保护和发展西藏优秀文化是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责任。第二,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特别是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也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必须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民族文化的保护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缺少根本的保障。第四,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事业,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长期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这些共识正是促进西藏文化保护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保护西藏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更关系到西藏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藏族人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致力于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正是党和政府矢志不渝的方向。
交流是消除文化误解的有效途径
误解往往来自于隔膜,消除误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交流。国际社会对西藏文化的种种误解,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逐渐得到纠正,一个真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1990年去的时候,西藏有的地方连自行车都没有;但2005年去时发现,西藏几乎所有牧民都拥有了摩托车。1986年,我去过一个牧民家,没有什么家具,他们坐在地板上。2005年,这个牧民家已经有了太阳能照明系统,有了录音机,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房子非常漂亮。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来自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梅·戈尔斯坦教授谈起西藏的变化深有感触。他早在1986年就开始研究西藏问题,共9次赴西藏访问,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贸易及亚洲研究部研究员、澳中友协会长马克林认为,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藏区的走访过程中,我能感觉它对藏区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1995年,我有幸参加了在青海边远村庄举行的一项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不仅欣赏到传统舞蹈,还见识了传统宗教仪式。事实说明,藏文化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繁荣发展。”
马克林曾多次到西藏访问,1985年的西藏之行,他切身感受到藏文化在传承;1990年、1997年、2002年又先后3次到访西藏以及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区。
印度佛教遗址发展协会主席阿文德·阿罗克十分赞赏中国政府对宗教文化的支持和尊重,“今年4月中国举行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表明中国政府对佛教文化的支持。此次中国又举办了首次西藏文化论坛,这再一次表明中国政府尊重宗教文化,人们有充分享受宗教信仰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