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济堂:悬壶济世 鹤发焕童颜
提到贵阳的老字号,相信其中资格最老的,要数人人都熟知的中药房——同济堂了。这家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的老店,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很多与它处于同一时期的老店渐渐消逝时,同济堂却“机缘巧合”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一步步走向辉煌.2000两银子“起家"尽管很多贵阳人从小就到同济堂捡药,但说到同济堂的最早来由,可能真正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贵阳十分落后。当时的贵阳人生病后,只能到小药店或是小药摊,说了病情后请卖药的为自己配上几味官药或是草药,回家之后服用,一般百姓基本上看不起病.
鉴于经营药业既可以谋利,又可以解决百姓生活之所需,曾任云贵总督的唐炯和好友于德楷两人,用2000两银子模仿当时外省的药店,合伙在贵阳正新街上创办了同济堂大药店,并从汉口请来通晓医理、熟识药物且善于经营的黄紫卿前来打理,还专门聘请当时的名医在店堂内坐诊看病。从此,贵阳有了一家“秤足质好、备货齐全、明码实价、真诚待人”而闻名的中药店——同济堂,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来捡药看病.1940年左右,曾有一位南洋华侨患重症一直求医无方,后有人介绍他到贵阳的同济堂来试试,他不顾路途遥远,找到当时店内的坐诊医生唐希泽(唐炯之子),一个月后病就痊愈了,病人出重金酬谢,但被婉言谢绝。此事当时曾传为佳话,使得同济堂在全国都小有名气。
新老联手老树发新枝不过,和其它的老字号一样,同济堂的发展也遵循着发展——顶点——缓慢——停滞这样一个“发展规律”:1956年公私合营后,国家出资收购了这家赫赫有名的私营老店,将同济堂划为国企。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家百年老字号已有职工200余人,虽说依旧是名声显赫,但由于各种因素,同济堂的发展可说是每况愈下。 进入2000年,国家开始进行医药体制改革,将传统的医、药分家。贵阳市政府一直想扶持一家大型的中药企业,大家的眼光不禁投向了同济堂和仙灵药业这两家企业:一个是有着百年金字招牌的老店,有百年传承下来的过硬质量和名誉保证;一个是起步不久的民营药业,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互补优势的强大吸引力,加上贵阳市政府牵头引线,这两家新老企业于2000年底正式“结缘”,由仙灵药业斥资并购同济堂大药房,取百年老名“同济堂”,成立了 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又投入7000多万的资金,筹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药品配送公司,并开始对所有同济堂的连锁药店重新装修、整改,同济堂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贵阳市民面前。
如今,集团已成立五个年头。现在同济堂已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种植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业集团,拥有职工2000多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设有销售网点,2004年销售额达4个多亿……员工们看到新的“同济堂”比以前规模壮大了、影响更深远了、职工的“荷包”也鼓起来了,大家比以前更有干劲了。 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同济堂时,正好在一楼的药店里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中年妇女在柜台前拿出一张普通的药方,请药师帮她捡90服中药。原来这位女士是专程从凯里坐火车赶到贵阳来捡药的。看见记者诧异的眼神,这位女士说道:“虽说只是捡些常见的药,但我信得过同济堂。毕竟是百年老店了嘛,何况现在是大集团,更值得我们老百姓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