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工业园区,早已因为这里所诞生的一个个经济奇迹,为海内外所熟知。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以约占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经初步统计,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增长26%;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30%。
更令人可喜的是,在越来越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今天,苏州工业园区内,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千瓦时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超100元,已经达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苏州工业园区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显然与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分不开。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技事业已经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也必将让苏州工业园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又好又快。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日前,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做客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说道:“现在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概念,跟原来早先想象的工业区园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这些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强化“择商”、“选资”的观念,注重优化项目结构,科技型企业呈现出集群式、基地化发展趋势。
在园区内,已经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汽车与航空零部件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
身处于这些涉足高新科技的企业当中,你或许感觉不到热火朝天的体力劳动场面,但巨额的经济效益却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87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的38%。
其中,2006年,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38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占全国的比重约为3%;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销售14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16%,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拥有金龙、东风、博世、德科等知名厂商在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4家,销售收入占苏州地区55%;聚集了苏州地区60%的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30余家,江苏省9家列入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的企业中园区占了7家,2006年全区实现软件销售收入50亿元(含嵌入式),其中软件外包8000万美元,占全市的90%。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成为相互的起点和终点”,这是一家名为“蜗牛”的公司的宣传口号之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的苏州蜗牛电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全方位互动娱乐服务”。
网络世界的创业者们,从来就不缺乏梦想和口号,缺乏的往往是将梦想逐渐变为现实的能力。毫无疑问,在互联网领域,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研发和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上大概有20个游戏引擎,而真正意义上的3D引擎只有十多个。蜗牛自豪地说,他们在3D引擎方面的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2005年,蜗牛公司摘得国内游戏界最高荣誉——“最佳原创网络游戏大奖”第一名,而他们的3D网络游戏通用引擎已被列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项目之一。
在苏州工业园区,这种规模不算庞大、创新能力却不容小觑的企业比比皆是。又如员工总数不超过百人的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唯一一家具有汽车整车开发能力的汽车设计公司,公司90%以上的员工都从事研发工作,如今已与国内多家汽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
在园区拥有的15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各类研发中心中,也不乏包括博世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研发有限公司、英飞凌科技资讯(苏州)有限公司、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研究所和本地金龙汽车、新海宜电信等一批规模型民营企业也纷纷在园区设立了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
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在这些研发机构中实现: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产业化现代检测技术及合成、纯化的高效生产技术;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微米结构图像高速激光直写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在苏州城东独墅湖畔,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未来的中心城区内,有一片1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命名为“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有人奇怪:在这寸土寸金之地,为什么要建一个教育区?
2002年,苏州市决定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区,并获第六次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方理事会批准同意。同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即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如今,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已完成首期2.8平方公里的开发,共有近20家中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约进驻,师生规模达2万人。
如果看到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发展目标——“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推动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至2010年基本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基地”,就不难解除疑惑:这正是苏州工业园区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唯一可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有优惠政策,并进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的区域。近年来,园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文件,并积极实施聚焦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形成了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五大政策扶持体系。
园区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纳米园、中新科技城、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其中,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国际科技园,已完成一、二、三、四期31万平方米孵化场地的建设,在孵项目400余个。
园区还加快引进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在项目开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工程中心及实验室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此外,园区正稳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建设,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营造了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提高创新回报的良好社会环境。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中,有一家显得特殊。它的名字叫做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创投”)。虽然不直接生产高科技产品,中新创投却是园区内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推进机和助力器。
园区有关方面于2001年11月投资成立了中新创投,战略定位为发展成为园区高科技产业的投融资平台。现在,中新创投的注册资本规模位居全国前五位,并积极探索新的风险投资模式:与台湾怡和创投合作,组建了规模为6000万美元的平行创业投资基金;与以色列无限创投基金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启动建立规模达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力争5年内再吸引50家风险创投机构与基金进入园区,创投资产规模2007年突破100亿元,5年内达到300亿元。
如今,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已集聚各类风险创投和基金机构近10家。园区还设立每年1亿元的风险创投跟进投资基金,在创投机构对园区创业项目实施风险投资后,该基金提供配套股权投资,分担创投机构的风险,并在项目成功后退出,让利于企业和创投机构。
中新创投的发展,反映的正是苏州工业园区内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机制不断创新完善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园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政府投入引导、创投资金介入、担保基金保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各方资金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长。根据统计,园区科技发展投入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近年来更有加速趋势。2006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16.8亿元,占GDP比重为2.4%;而政府用于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三项经费为1亿元,今年将超2亿元。
科技创新人才高度集聚
苏州工业园区将人才开发摆在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和培训提升力度,有效增强了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目前,园区就业人口已超过4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1万人,海外归国人员超过1200人,尤其是近年新增岗位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逐年翻番,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60%。
科技领军人才创业计划是苏州工业园区招才引智的亮点政策。这一计划制定了“创业十条”优惠政策,重点针对科技领军型人才或团队及其创业项目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主要内容包括:单个项目有机会获得100万左右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左右2年期左右优惠利率贷款、500万元左右种子期风险投资、100万元左右购房补贴以及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等各类资金支持,最多可超过1000万元。
同时,辐射全球的人才网络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动态的人力资源指数系统已经建立,市场招聘、高校招聘、海外招聘、猎头招聘四大人才引进网络已经形成,集聚了各类人才中介50多家,并与100多家知名高校签署长期人才供需协议,定期组织企业到美国硅谷、日本东京等智力资源密集区域上门招才,较好地满足了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多年来,园区不仅建设了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兴建了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标准的室内游泳馆、华东地区医疗设备最先进的外资医院等现代文体医疗设施,创办了提供全球通用学历的国际学校、外商子女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外事管理、户籍管理、档案调动、家属就业等建立绿色通道,并建造了白领公寓、青年公社,为企业急需人才提供高品质的廉租房,较为系统地解决了优秀人才创业生活的后顾之忧。
国际科技合作全面推进
根据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确定的未来发展方向,苏州工业园区力争到2014年,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在2004年基础上翻两番,经济总量相当于2003年苏州全市水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在这个目标中,关键之一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早已认识到,无论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国际合作的支持。利用自身是国家之间合作共建的开发区的优势,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业已形成的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走出去”步伐。
近年来,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引进海外的成熟技术等方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国家纳米中心共建了纳米科技合作平台,通过装备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纳米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高等教育区与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海外大学共建研究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园区的中新创投,与以色列无限创业投资基金合资所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具有外资成分的风险投资基金,引进以色列在半导体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区内民营科技企业和鑫电器,积极参与科技部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的“中国海外科技创业园”项目……
无疑,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这些都是苏州工业园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前进征途中的一个个坚实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