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出干部”是一种巧合
。老是强调一个地方出干部,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导向,也可能给组织部门以后选拔干部造成压力。
在政府管理理念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讲诚信,说话必须算数,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必须干,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这就是政府信用。
历史不惩罚成功者,对民营企业,更要以输赢论英雄,最终他们发展起来了,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媒体监督是保证党委、政府正确决策和科学施政的有效形式,而且作用越来越突出。
有些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当官,一定要当大官,那太累了。
3月7日下午五点半,参加完政府工作报告分组审议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珉,在吉林代表团驻地新大都饭店,接受了记者专访。
学者出身的王珉,曾任苏州市委书记,在访谈中,几次语出惊人,尽管未能全文发表,但亦能看出其学者型官员本色。
在访谈中,王珉直率地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除了主政苏州和吉林的不同体会外,对记者提出的“苏州现象”、国企改革、民营企业原罪、舆论监督、仕途感受一一直面回答。
“苏州出干部”是一种巧合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苏州官员被调到其他省担任领导,有人概括为“苏州现象”,或者“苏州出干部”,你同意吗?
王珉: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只能说是一种巧合。事实上,中央对干部的任用是非常严肃的,有严格的组织原则和用人标准,绝不会看你是哪里人,在哪里供过职。老是强调一个地方出干部,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导向,也可能给组织部门以后选拔干部造成压力。
当然,近几年中央确实比较多地从经济发达地方调干部去相对不发达地区任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用人态度,是负责任的做法。主要就是发达地区已经走过了一些落后地区即将要走的路,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提前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再到落后地方去工作,就可以把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发展理念带到落后地方去,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弯路。
像苏州和吉林都在走工业化这条路,吉林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苏州已经到中后期了,这样,苏州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吉林所用。比如苏州较早地解决了1000多家国有企业的改革难题,尽管从量上看没有吉林那么多,质量也相对比较好,但毕竟为推动吉林3000多家国企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为改革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解决诸如降低企业成本问题、减少污染问题等等提供了借鉴。
宏观调控有利于东北振兴
记者:有观点认为,吉林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情况是否如此?
王珉:我去了之后发现吉林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不仅仅是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创新意识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基本上还是处在计划经济氛围里,什么事都靠政府。
记者:国家宏观调控进行一段时间了,而且中央一直在加大调控力度,这对吉林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王珉:相对来说,过去吉林的发展速度是比较慢的,所以大家有一些担忧,可能会觉得吉林的经济还没有干起来,就开始调控了,是不是就没有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甚至赶上发达地区的机会了。
对这个事我不这么看,国家宏观调控与吉林加快发展表面上矛盾,实际上是统一,中央进行宏观调控也是有保有压,在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措施也在进一步强化。而且宏观调控开始以后,全国的资源消耗开始减少,产业布局、投资流向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东北就有了调整和发展的余地。
设想一下,如果不搞宏观调控,在目前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上,吉林这样的地方就无法和南方去竞争,不仅在资源利用上竞争不过南方,在人才使用上、在融通资金上也竞争不过南方。所以说,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没有做到有保有压,东北振兴就不可能进行。
超常规办法推动国企改革
记者:吉林的国有经济占的比重很大,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也突出,我们注意到,你到了吉林就进行大规模国企改革,请谈谈这方面情况。
王珉:国企改革的难度很大,工作量也大,而且企业的质量差、成本高、资金财力不足,完全靠市场来推动不可能尽快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办法。
比如我们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包括1400多个处级干部,全部动员起来,把我们共产党所有的办法都用上,实施国企改革攻坚计划,按我的说法就是要“连锅底抄”,把最难的解决好,不留下任何问题,这也是吉林国企改革的最大特点。应该说这次改革成效很大,共完成了3200户国有工业企业和粮食、流通、商贸等行业企业改革,筹措支付改革成本217.9亿元,安置职工87.5万人,这项改革也得到了国资委的肯定。当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记者:除此之外,还引进了一大批外商投资?
王珉:吉林省自有资金有限,不吸纳外省资金和国外资金,就难以实现振兴。吉林大企业多,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相联系的。所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今年我们还将组织代表团,赴京津鲁地区开展经贸交流,并全力办好第三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我们要广交朋友,鼓励和引导他们到吉林省投资赚钱,而后反过来回报社会。
吸引投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基础,主要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吉林原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如果到20%就不错了,我提出要再翻一番,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实现了。
这里的关键是要搞好软环境建设,这是资本往一个地方流动最重要的要素。在政府管理理念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讲诚信,说话必须算数,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必须干,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这就是政府信用。
记者:吉林这几年的招商引资确实上了一个台阶,这当中多大程度和你个人有关?
王珉:很少。当然我人缘比较好,有很多人是来看看老书记,看看能不能投资啊,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看重这里振兴东北的政策,以及本地的劳动力水平、土地优势、产业链优势等等。
说民营经济存在“原罪”太荒唐
记者:东北的民营经济相对比较薄弱,你们要不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王珉:当然要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当前吉林省重中之重的工作。我觉得整个经济结构就包括民资、外资、规模以上的重点企业三部分,民营经济本身是富民经济,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最好渠道,同时它的灵活性也最强,政府的责任也少,所以从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都要求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强。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启动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相信用不了多久,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大的积极变化。
记者:但也有人指责民营经济存在“原罪”。
王珉:这个指责太荒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决定,怎么能越过时间和空间去追究它呢?历史不惩罚成功者,对民营企业,更要以输赢论英雄,最终它们发展起来了,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只是现在要教育、规范它们,让它们走上一条合法经营的道路。
记者:您刚才也说到,现在各种秩序正在形成,同时也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作为省委书记,欢迎媒体监督吗?
王珉:媒体监督是保证党委、政府正确决策和科学施政的有效形式,而且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我不欢迎过多的负面报道,一般来说,负面报道过多对人民群众情绪的影响都不是正面的,伤害很大。我总觉得,媒体更应该讲大局、讲政治,要对党和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不能一味片面地追求吸引“眼球”,应该更多地支持,更多地鼓劲。我做教育工作的时候讲过一句话,好孩子都是捧出来的,如果大家都赞扬你,慢慢地,你就有很好的自律性。我没管过宣传,但是我觉得,搞宣传跟教育孩子一样,好的地方也是捧出来的。
从政不是个人选择
记者:当省委书记,工作一定非常忙,但据我所知,王书记还在带博士生,是这样吗?
王珉:是,我现在还是南航的博士生导师,每年还招生啊,招生就有人报,考上了不能不要,所以还在带。学校那边还给我评了特殊津贴,但是账户上的钱我还没有动过,我想以后建立一个奖学金。
记者:从王书记的履历上看,很长一段时间,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如果不从政,您现在会在做什么?做学问和当官,更喜欢哪个?
王珉:如果不从政,那肯定还是在做研究。其实从政也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我自己对教育、研究也比较有兴趣。组织上把我调到行政管理部门,那是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刚开始也想过要推掉,但是因为我是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而且对这个变化我也能接受。
我曾跟一些干部说过,人生的道路不要太过于注重设计,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试试,这也是对的,但不要过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样。现在我觉得有些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当官,一定要当大官,那太累了。
我当过农民、当过工人、老师,现在还当了政府官员。无论干哪一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像现在,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把吉林的各项工作抓起来,让发展振兴的步伐再快一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南方周末 记者 赵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