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京日报

冯端:物理天空的鹰(图)

南京日报报道科学与人文的交叉

  这是暖冬里突然变得寒冷的一个清晨,我们的来访,打断了冯端先生的工作。冯先生从书堆里站起身来。书房杂乱得令人惊讶。椅子、桌面、书柜和地上到处是打开的书和零散的纸片。夫人陈廉方笑着说:“他不让动,说一动,他就什么也找不到了。”

  冯先生正在撰写的是《凝聚态物理学》英文版的下卷,74万字的上卷已经出版。问他为什么要用英文写作,他说,“我已经84岁,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这可能是我最后一部书,用英文在电脑上可以写得快一点。
出版之后,再翻译成中文。”

  《凝聚态物理学》倾注了冯先生太多的心血。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实践当中,他主编和撰写了《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导论》,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后来,当他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中推进时,认识到凝聚态物理学已越出固体物理学的概念框架,两者在范式上存在差异,于是撰写了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凝聚态物理学新论》。现在,他在耄耋之年还日日伏案撰写的,这本内容更为完备、系统更为完整的专著《凝聚态物理学》,将使他实现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南京大学原校长蒋树声先生谈及此书时说道:“先生的学术视角触及多个领域,科学工作跨越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冯先生已经完成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上卷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他在每一章之前,都引用了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一位文学家的诗句和一位科学家的格言。

  其中有一章的主题是“周期结构的波的传播”,在这一章之前,他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两句诗:“像滔滔波浪滚向沙滩,我们的光阴不息地奔赴终点。”

  能够对古今中外诗篇信手拈来,又不着痕迹地融于学术著作,不仅显示出冯先生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对研究领域的游刃有余,更令人惊讶于他深厚的人文素养。《零篇集存》中不仅有冯先生创作的散文,还收录了冯先生业余时间翻译的英、法、德、俄、日等国的诗歌。而通晓如此之多语言的冯端,却从来没有出国留过学。

  “我大哥冯焕和姐姐冯慧都到美国留学,二哥冯康到苏联留学,不能都出去,老母亲在家要人陪伴,所以我就没有出去。外语主要依靠自学。”

  冯先生的大哥已是90多岁的高龄。1947年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曾任美国通用公司高级工程师。姐姐冯慧,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姐夫是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二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冯康。这样的学术府第,必然大有渊源。

  “我祖父在前清时曾任江西分宜的知县,在任上去世。父亲是孤儿,由绍兴同乡集资扶养。青年时代,他陪亲友回家乡绍兴参加了最后一届秀才考试,却中了第一名。科举废弃之后,父亲只得走绍兴文人的老路,作为师爷,混迹官场,担任秘书一类的职务,以养家糊口。他骨子里是旧式文人,擅诗词,工书法。我出生在苏州,父亲很少回家。说来奇怪,教我读诗启蒙的,竟是目不识丁的母亲。母亲不识字,然而记性奇好,许多古诗都能张口成诵。所以幼年的我,对许多诗词,都能倒背如流。”

  冯先生就读的是苏州中学。已经在中央大学读书的大哥冯焕,常常以新书作为给他最好的礼物。冯先生至今还记得他当时读房龙《人类的故事》、《宽容》时的兴奋。

  “这两本书,把我的视野大大地拓宽了,并使我一生对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我至今还记得《宽容》这本书上这样写到:要允许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或已被普遍接受的行为和观点。”

  “宽容”这一精神,后来一直贯穿在冯先生的教育、学术、科研生涯之中。而这一精神,也成就了冯先生后来成为具有融合科学与人文双重素质的鉴赏能力、科技史识、科技哲学素养的杰出的物理学家。

  老鹰盘旋在高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三境界分别是认清方向、埋头苦干、喜获成功。冯端先生认为最最重要的,是第一境界。

  独上高楼,路在何方?

  能否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能否抓住重要的问题,这,便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与一个普通科学家的差别所在。

  谈到“选择课题”,冯先生认真起来,他站起身,从书房里拿出助听器,仔细地戴好。

  “大家知道搞艺术需要有鉴赏能力、鉴别能力。搞科学也是如此。科学是个很广阔的领域,哪怕任何一个小的学科,在今天都有很广的领域,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要从事研究,就要选择课题,这就牵涉到一个人的科学眼光或者说鉴别能力上。你要能够判断,哪些课题是重要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哪些是时机已经成熟的,哪些是还不具备条件的。李政道先生说过:‘做第一流科学工作所花的力气不一定比做第二流工作要多。’课题选择不当,就可能走入死胡同。”

  冯先生认为,科学工作者的鉴别能力要在科研中捉摸和培养,要不断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不断地调整,努力使自己站在学科的前沿地带。

  “只有站在高处,向下搜索,才能认准目标。”冯先生摘下眼镜,举自己的二哥冯康为例。

  “1939年夏,冯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大学电机系,入学后不久,他就感觉到工科不能满足他在智力上的饥渴,于是同时修习电机系与物理系的主课。三年级他转到物理系,而后,他的兴趣又从物理转向了数学。他在学科上兜了一圈,对他以后向应用数学方向的发展,确有极大好处。”

  1947年冯康到清华大学任教后,先后受到陈省身、华罗庚等名家的教诲,1951年到苏联进修,他的导师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庞德雅琴。在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冯康开始寻找自己的突破口。

  他找到了。

  冯康一生中实现了科学上的两次重大突破,一是独立开创有限元方法并奠定其数学基础;二是创建了哈密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1997年春,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中国近代数学能够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其中主要原因是有三个人做出重大贡献,一个是陈省身,一个是华罗庚,一个是冯康。

  “像老鹰在天空中盘旋,他终于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一一攻克。”

  冯端先生如此描述作为数学家的二哥冯康,而盘旋继而俯冲的老鹰这一意象,同样适用于冯端先生在物理界的状况。

  生命终趋于成熟

  冯端先生1923年出生在苏州,中学时因为经常阅读大哥带回的科普读物,开始对科学发生兴趣。1937年,苏州沦陷,房屋被日军轰炸并洗劫,于是逃奔在福建工作的父亲。1942年,考入迁于重庆的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毕业,留校任教。

  “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几乎教遍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实验课到理论课,都教过。有时候,有的课没有教,他总乐于承担。”冯先生的老伴陈廉方一直微笑着坐在一旁,用一把小刀,细心地打理着一盆含苞的水仙,偶尔也会加入到我们的谈话当中。她和冯先生是校友,1945年考入中央大学。两人相濡以沫已50余载。

  “您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有名教授,有院士,您能不能谈谈您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一些情况?”冯先生没有作答,也许是没有听清楚。我又转身询问冯夫人。

  “他经常翻阅国外来的新期刊,如果看到哪一篇和哪个学生研究的对口,他常常会复印下来,给人家送过去——”

  冯先生冲她摇摇手,打断了她。他说:“我已经不带学生了,有时候他们来看我,是来关心我。他们的成就是他们个人努力获得的。科技的发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冯先生非常重视对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更注重他们作为研究人员的素质的提高。

  在20世纪60年代初,冯先生针对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研攻关。

  “1964年,我写的《金属物理》上卷出版,1966年下卷刚写完交稿,‘文革’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冯先生和许多教授们一起,先是被送到溧阳农村劳动,回来之后,又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

  “我们也就打打小工,抬抬木料、石子什么的。大桥通车前一天,我还在帮着给桥面铺沥青。”冯先生一脸笑容。因为“文革”,他所写的《金属物理》下卷,在10年之后的1975年才终于出版。

  20世纪70年代后期,冯先生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并很快跻身国际前沿。

  1980年,冯先生首次通过实验,与合作者全面验证了诺贝尔奖获得者N.Blorgen于1962年提出的理论设想,发现了倍频增强效应。这是我国物理工作者“文革”后在国内做出的首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之一。

  这一年,57岁的冯端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先生积极倡导和推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

  1984年,冯先生创建并领导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在1989年由国家科委主持及1990年由国家计委主持的两次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荣登榜首。近几年世界著名的“Science”、“Nature”、“Recherche”杂志已先后6次介绍南京大学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冯先生以一系列高度创造性、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而跻身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的前沿。早在多年前,物理学界的前辈钱临照院士就曾这样评价冯端:“在凝聚态物理中论著丰硕,已达随心所欲之效果。”

  冯端先生继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又先后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进展》主编、《固体物理学大辞典》主编等一系列珍贵的学术称号和职务。作为物理学大师的冯端先生,在中外物理学界可谓遐迩闻名,令人敬仰。

  大师何以成为大师?这,也许是除了他们学术成就之外,人们更为关注的答案。这,也是我们关注冯端先生的目的所在。

  “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终趋于成熟。”

  这是多年前,冯端先生翻译的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黄昏》中的诗句,我以为,这,恰好契合了冯先生本人多年来在人生及物理学上的追求。

  冯端简介

  1923年生,江苏苏州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冯端院士是我国晶体缺陷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国际上领先开拓了非线性光学晶体微结构化这一新的科技领域。近年来,冯端领导了有关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工作,在金属的磁性和半导体的光学性质方面,取得了独创性成果。冯端院士在领导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集体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建并领导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历次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冯端院士先后出版了15部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冯端院士的科学成果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等;科学著作获得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A叠

  A1A2A3A4A5A6A7A8 B叠 B1B2B3B4B5B6B7B8 C叠 C1C2C3C4C5C6C7C8D叠D1D2D3D4D5D6D7D8

  用户 密码 注册游客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日报社,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冯端 | 冯先生 | 冯康 | 华罗庚 | 领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