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日。按照惯例,蔡小姐携丈夫又回娘家“蹭饭”。这对小夫妻成家两年来,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一顿饭。“阿拉吃的是‘百家饭’。”蔡小姐笑嘻嘻说道。
小杨、小史夫妇从昨天上午11时开始约牌友到附近的咖吧甩起老K,靠商务套餐果腹。
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家政服务社推荐“钟点工”时的上门调查结果显示:一家商务楼内有26个员工家庭是不烧饭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许多白领小夫妻出现“厌厨”现象。
送餐名片一大叠
拿起花花绿绿的名片,从中翻寻一家“菜饭、砂锅骨头汤”店的电话,31岁的小严在要求送餐上门的电话中叮嘱:带点辣椒酱来。半个小时后,她所要的晚饭送上了门。“14元蛮实惠的,味道也可以。”她边说边揭开塑料碗盖,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骨头往嘴里送。她告诉记者,“今晚老公有饭局,我自己解决。”记者注意到,她手中各类小饭店的名片就有七八张。13平方米的厨房几乎成了第二客厅,墙上挂液晶电视,4张沙发椅子围着有机玻璃面的长条桌,除一架嵌入式煤气灶外,厨房没有锅碗瓢盆,“顶多烧点开水”。
连洗洁精都没有
用滴油不沾来比喻这类“厌厨”族的厨房并不为过。记者在一对小夫妻家中发现,厨房里连必须的洗洁精、油葫芦都没有。“不烧菜派不了用场,这些单位发的劳防用品我们对折卖给人家了。”
怕麻烦懒得烧饭
“我们本来自己烧菜,后来尝试3天,感到麻烦又费时,买菜、洗菜、烧菜、洗碗筷起码要2个小时。”新婚不久的小陆与早出晚归的丈夫都感到“吃不消”。离父母家远,不能经常“蹭饭”,无奈之下,他们曾选择吃菜粥、下馄饨甚至蒸馒头来当晚饭。现在他们摸出些规律,早饭自己解决;午饭单位吃;晚上3天让小饭店送菜上门,一天吃粥,一天吃馄饨或面条,还有两天跟朋友一起“混饭”。
记者调查发现,沪上白领小夫妻“厌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双方不会做饭;特别爱干净的;认为年轻时不应该把精力花在做饭上,抓紧“白相”或做生意;懒惰习惯作祟的。这些人从小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尽管独立成家,但心理年龄从未断乳;父母喜欢子女“蹭饭”的。双方父母年纪尚轻、身体尚健,也特别宠爱孩子,因此把成家后的孩子每天回家吃饭,当作一种欢聚幸福时光。
重油重味不健康
结婚仅两年,31岁的小徐开始发福,体检时被查出脂肪肝,连血糖也偏高。医生询问他平日饮食起居,又仔细检查后断言:吃坏了。“我平时到饭店全吃蔬菜的呀。”医生告诉他,饭店为了追求色香味,往往重油重味。如果经常上饭店吃饭会对健康不利。
记者郭剑烽特约通讯员范小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