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机会不是独木桥
2000年文史类状元 龚华平
| |
2000年文史类状元 龚华平 |
【状元金榜】
毕业中学:山阳中学
录取院校: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状元故事】
1994-2000年,我在陕南山阳度过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中学阶段。“艰苦奋斗”是我这个阶段的主旋律,这也许已经形成我一生的基调。那些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但总有些场景历历在目:每天早上七点钟左右早操结束以后,我总是跑步回到教室。当我环顾左右,有很多人在跟随我一起和时间赛跑,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前进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独的,这样的感觉终生难忘。
高考不是障碍是机遇
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高考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次考试———不管你未来的发展如何。高考绝对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人生大多数的考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相反,是一次次机遇。
高考的时候我情绪非常亢奋,因为六年的学习等到了关键的一刻,所以我高考期间连续三天都彻夜未眠。但失眠没有影响到我考试的成绩,两天半的考试如行云流水。考完最后一门的那个下午,我回到家里,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这是我记忆中睡得最香的一觉。
高考之后,由于我的幸运,考了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诚惶诚恐地被人称之为“状元”,至今仍觉得我得到的太多。而对于高考制度,很多人曾问过我有着什么样的理解。我想,人必须要勇敢地面对挑战,高考也是之一。
把每一次成绩置之脑后
还有人问我,“状元”的光环对我后来的发展有没有产生压力或者帮助。对于这两者,我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毫无影响。因为自从高考结束,进入大学以后,我就彻底地把高考中的辉煌置之脑后。不仅如此,在我后来的任何一次阶段性的小小的成功之后,我都会很快忘掉以前的成就———我还没有到一个怀旧的年龄,前面的路还很长。过去的那些所谓的“成就”留给我的,只是我在奋斗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吸取的那些进步的方法和思路。
2004年,我被保送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此期间,我和一位挚友合著了《经济学中没有上帝》一书,将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一起在一个体系中渗透和表达出来,这让我感到十分快乐。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几家500强企业舒适的工作机会,选择了一份可以常驻国外的工作。我在《经济学中没有上帝》一书《自序》中有一段话和大家共勉吧:“人生如同在沙漠中行走,一定要走别人未踩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脚印。否则,沿着别人的路线,只会比原来的脚印陷得更深,阻力更大,前进就更加困难。”
上面所说,仅仅是我的一些肤浅看法。我希望大家彻底忘掉我,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状元谈高考】
很多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高考虽然是一种竞争机制,但它给予所有参赛选手公平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没有人可以独占资源。
在人生各个选择阶段,如果我们都认为自己踏上了独木桥,这是把自己前进的路想象得过窄。如果以此种危机意识来敦促自己努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大多数人往往步入了另一个泥潭———以此为自己的放弃作借口。任何时候,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放弃———除非你老年之后到达了思想的另一个制高点。
在高考中,没有人注定是失败者,即使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多数人也成功地挑战了自己,而这种挑战的勇气和对待挑战的正确态度,会伴随你度过整个人生。
我们没有必要被仅存于自己思维中的“独木桥”无谓地牵绊,因为前进的路总是越走越宽的———心有多宽,梦想有多远,我们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记者 孙强 王瑞强
【状元印象】
对于《华商报》的众多老读者来说,或许对龚华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2000年,本报报道了当年这位出身寒门的文科状元为了学费发愁、求学难成行的消息。后来,龚华平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摆脱了困境,踏进了大学校门。上学期间,他写来感谢信说:“人间的这份神圣感情深深温暖着我,我将全力以赴,取得更好的成绩来报答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们,报答社会。”
龚华平是从穷山沟里走出的一位状元。还在上中学时,他曾经为了锻炼英语水平,坚持用英语写日记,那日记里写了很多梦想,他知道,实现梦想要努力再努力。2000年,他走出大山的梦想实现了。现在,他已硕士毕业,放弃了几家500强企业舒适的工作机会,选择一份可以常驻国外的工作,开始“低调”的事业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