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大杯”哈尔滨市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方案》规定,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基层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及个人推荐。经综合评定正式确定30名候选人,现正式公布(按姓氏笔画为序)。公众可登录中国哈尔滨网(www.harbin.gov.cn)、哈尔滨市总工会网(www.hrbgh.org)查询,可采用网上投票和发送手机短信参与评选活动,最终评出10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 |
“正大杯”哈尔滨市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02马祖光: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
2004年7月15日,我国首次获得“毛细管放电X光激光”。这天,两届省特模、中科院院士、原哈工大电子研究所所长马祖光的弟子们将它献给他们可敬可爱的先生。这是一束世界上极为美丽的激光。这也是一束马祖光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又没能看到的激光。1979年,马祖光通过改变动力学的非常规方法,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他先后提出和凝练了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协激光、X光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红外激光技术等多个具有创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1980年以来,由马祖光直接指导所取得的国际首创成果,数目达到17项之多。在国际上他首先实现了激光振荡10项,发现新荧光谱区17个,首先观察到非线性光学过程7种。他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被SCI、EI录用71篇,编撰著作3部。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专利,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01于涛:凤舞蓝天志报国
成立于1955年的哈军工空军工程系风洞试验室,是我国飞机设计的摇篮,是航空工业唯一的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飞机构。1996年11月,于涛受命出任院长。作为一院之长,于涛深知“发展永无止境”的道理。他不断洞察世界航空工业发展动态,抢占气动试验研究的制高点,获得了1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正在建造中的亚洲最大低速增压风洞是国家重点项目,被称为“天字号”工程,各项技术均达国家标准。风洞试验是现代飞机、导弹、火箭等飞行器研制定型和生产的“绿色通道”,是航空航天的“舞台总监”,空气动力院正是在于涛院长的带领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健康道路。全院经济效益连年攀升,“九五”期间年均递增54%,1999年以来增幅更是达到了155.68%,固定资产增值3亿多元。于涛本人也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03马素丽:“长”在街上的城市美容师
提起城市美容师,人们自然就想到了环卫战线上的楷模,道外清扫保洁一队南马片区小队长、市政协委员、连续三届市特等劳动模范和省劳模马素丽。1996年,军嫂马素丽成为一名清扫保洁工人。她凭着不服输的干劲儿,脏活累活抢着干,每天最早到岗、最晚下岗,风雨无阻,一干就是10年。在道外区保洁队马素丽是个能耐人,不管多脏多乱的街路经她一清扫保洁就能成为模范街路;马素丽干活肯动脑,一样是清扫街路,她的活儿总是又快又好。再难管理的临时工在她的感召下都变得服服帖帖,就连小商小贩们也都认识她并积极配合她的工作。作为一名从事环卫工作的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她建议给环卫工人建休息室的提案被顺利通过。目前,全市环卫工人已经有了30个自己的休息处所,极大改善了环卫工人的休息环境。
04尹燕珩:丰碑,在老百姓心里
曾经在央视热播的《无愧苍生》是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东莱派出所及该所老所长、公安部一级英模尹燕珩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在哈市道外区,提起东莱派出所和老所长尹燕珩,真是妇孺皆知。生活在东莱派出所管区的老百姓常常会说:“他们为我们办的好事太多了。”尹燕珩同志曾13次被评为市公安系统红旗手、五好民警和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80年5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光荣称号。自1951年开始至1986年退休,尹燕珩在东莱派出所工作战斗了35个春秋。期间先后担任外勤民警、副所长、指导员等。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牢记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用真情担起了“爱人民、讲奉献、保平安”的人间道义,赤诚谱写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辉煌诗篇。他用行动诠释了“东莱”精神!
05王发祥:两毫米精神
一砖一瓦,他建起了高楼大厦。一毫一厘,他铸就精品工程。从1968年参加工作,30多年里,他带领班组成员转战南北,先后承担数十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质量成优率100%,其中多项获金牌、银牌和优良工程,他就是全国劳模,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五建公司瓦工班长王发祥。在30多年的生产一线中,王发祥一贯高标准要求自己,在他砌筑的墙体中砖块之间的缝隙不超过两毫米,《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曾对他的负责精神加以宣传与赞扬。他曾创造了每天完成1800块建筑量的最高纪录,年均日砌建筑量1035块的高效率,年年超额完成施工任务。他精通各种砌筑技术,在传统“三一”砌筑法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砌条“三一”操作法、砌丁“一二一”操作法。他还言传身教,在他的传授下,涌现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砌筑能手。
06王英武: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产业工人
求新、革新、创新的市特模、省劳模王英武,这个靠知识、靠技术、靠技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工人劳模,正用行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王英武人都知道,王英武始终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他刻苦钻研技术业务,善于总结经验,他研制的“锥度校正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在加工高温合金夹具时,研制出一个多用途定位盘,提高工作效率三倍,仅此一项创效益3万余元。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刀”。他利用高超的磨刀技术,用各种旧刀、废刀制成各种成型刀,提高了工效又降低了成本,累计节约工具材料费用近3万元。10年的时间里,他个人工时是车间平均工时的近两倍,平均每年加班500小时以上,他提出的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节约成本230多万元。
07白桂俊: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大地的丰收,他自费东渡日本,研究农学;为了大地的丰收,他舍小家顾大家,起早贪黑,东奔西走,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他就是全国劳模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白桂俊。从1985年开始,白桂俊利用延寿电视台向农民讲授农业技术。1992年,白桂俊大胆引进了“上育397”和日本优质米品种“富士光”推广到全县乃至全省。累计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生产水稻优质米2.5亿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30年间,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农业新技术,先后获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次,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一、二等奖5次,省市丰收计划一、二、三等奖18次。凭着对家乡热土的眷恋,凭着对父老乡亲的挚爱,白桂俊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着,传播着科技的火种,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08关彦斌:绽放的葵花美丽的人生
当你看到葵花药业这个当年濒临倒闭的企业仅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就迅速成长为一个全国大型现代化中成药制造企业的时候,当你看到葵花药业连续4年以30%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龙江中药行业龙头企业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这一定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创造者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关彦斌。葵花药业在他的带领下,从改制前亏损800多万元,一跃成为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盈利大户。而且主要经济指标连续4年实现300%的递增速度,到2006年实现利润9500万元,上缴税金9753万元,跃居全省中药企业之首,全省医药企业第二名,全省民营企业纳税额第3名,跨入全国中药企业30强,被确认为“全国大型中药企业”。这正是关彦斌“产业报国,贡献社区”的最好的人生注脚!
09刘兆滨:为民服务的“老黄牛”
“宁愿自己和家人千辛万苦,也不让百姓一时为难。”刘兆滨的座右铭简单而质朴!也就是这种简单质朴,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在平凡岗位上有着不平凡人生的水暖工的名字——刘兆滨。从1981年当上水暖工的27年职业生涯里,他干出了32年的工作量。通下水、堵管涌,为老百姓解决身边的难心事1.3万余件,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刘兆滨身上,市劳模、省劳模、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各种荣誉称号集一身。但对于刘兆滨每天服务的百姓来说,更多的人把他当成水暖工刘师傅、好人老刘。20多年来,月薪只有1000多元的刘兆滨却花费近四万元打出租车、买摩托车、印制联系卡、缴纳通讯费。刘兆滨忘我工作,曾几次因劳累晕倒在抢修现场,前几年还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肾囊肿,但他仍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他用实际行动和无私的奉献高擎起了共产党员的旗帜。
10刘美泉:生命如星辰般灿烂
刘美泉去世的时候年仅30岁,在他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谈起他必须追溯到1966年2月8日,新风加工厂404车间氧气站的三号氧压机起火,氧压机所在的储氧室里悬挂着6个8米高的装着氧气的胶皮囊,火势一旦蔓延,储氧囊就会燃烧、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美泉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奋不顾身地冲进储氧室后,冒着顷刻之间可能丧生的危险,快速地挥动双臂扑打储氧囊上的火苗,关闭了通往分溜塔的阀门,防止了更严重的液体氧的爆炸,为保护国家财产,抢救阶级兄弟的生命,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而他自己却淹没在浓烟滚滚的烈火之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牺牲后被追授为哈尔滨市特等劳动模范。
11孙茂松:刀具大王
他是闻名全国的“刀具大王”,他先后创造了80多种、1000多个规格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刀具,被誉为“神刀手”,先后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他就是全国劳模、哈尔滨制氧机厂工程师孙茂松。有人为他统计过,在“一五”期间,孙茂松完成了12年半的工作量。从1958年到1972年,他完成了34年的工作量。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72年的20年里,他平均一年完成两年多的工作量。特别是他研制的“快速强力挑蜗杆”刀具,推广到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获得效益数以亿计。他的专著《快速强力挑蜗杆》一书,发行数万册,被评为国务院优秀科普读物。1959年至1986年,他5次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省劳动英雄和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和1979年,他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2吴坚:培育自己的“民族良种”
双城市丰禾玉米研究所所长吴坚从1975年就开始从事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自2000年至今,主持研究育成丰禾10号、丰禾1号、丰禾2号、丰禾3号、丰禾4号5个玉米新品种。其中丰禾10号、丰禾1号、丰禾3号三个玉米新品种,在蒙、吉、黑、辽四省区年推广播种面积600万亩以上,直接增加农业效益6亿元以上,自2000年以来累计增加农业效益40多亿元,吴坚个人和他所领导的企业还为社会各项事业捐助100多万元。在众多成绩面前,吴坚提出颇具远见的建议:哈尔滨市应集中整合资源,加大力度研究和培育“民族良种”,让农民种上中国人自己的良种。吴坚常说:“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树立起终生的奋斗目标后,他的人生就有了坐标。”而我们在吴坚身上看到了这个坐标的刻度——为人民服务!
13吴桂兰:十字服务标准
吴桂兰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连续被评为市、省、东北地区、全国劳动模范;1955年,她曾受到波兰华沙《青年旗帜报》著名记者捷尔任斯基的专访;1956年她代表中国商业职工出席了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女工会议;1956年作为全国劳模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为她拍摄专题纪录片《女经理吴桂兰》,在全国引起轰动。她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吴桂兰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使顾客买到最满意的商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摸索总结出一套灵活的售货方法:“十字服务标准”、“三勤”、“三快”等。极大地方便了顾客购物,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4张秀林:为百姓当“村官”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官,他肩上担负着300多户、1200多村民安康生活和村集体超亿元资产和管理重任。他就是有着37年党龄、当了35年村支书、现年57岁的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办企业总经理张秀林。张秀林自23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起,带领全体村民克服困难,搞活经济,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全省百强村。到去年底为止,全村人均收入869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1.2亿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养老金500元。他连续17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当选第七届、第八届省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三十多年风风火火的摸爬滚打,他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为一名优秀的“村官”形象作了人生的具体诠释!
15李庆长:人民电业为人民
提起李庆长,无人不知,他是人民电业服务人民的楷模。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他十几年的义务献工累加起来,等于多干了一年的工作。从2001年7月1日到2004年9月末,李庆长共接到求助传呼、电话19269个,为老百姓登门服务1655次/件。平均每天16.5个电话。“有事呼我”,“传李庆长好使”,李庆长的传呼在哈尔滨家喻户晓,老百姓有什么用电难事都愿意找李庆长。老百姓说,从他身上我们感到了党的温暖,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李庆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普普通通、但却是百姓一刻也离不了的小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他用自己的崇高品格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正内涵!
16肖红:乘客的贴心人
她的名字是哈尔滨公共电车总公司的一面旗帜,肖红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是市电车公司乘务员。20多年来,乘客至上、服务为本是肖红多年坚持的服务宗旨;善待乘客,把乘客当作亲人是肖红恪守的服务原则;忍辱负重、以诚待客是肖红的优秀品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肖红追求的敬业精神。在这十几米车厢里装满了她对乘客的片片真情,来去的乘客寄托着她感人的爱心,在这小小的车厢里,肖红饱尝了汗水和艰辛,也浸满了她的幸福、欢乐。她连续11年被评为哈市冰雪杯大赛优胜人,连续四届获哈市劳动模范称号,连续两届获哈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八届劳动模范,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7苏广铭:一项技术革新提高工效88倍
苏广铭是我国著名劳动模范,上世纪50年代,他是中国最著名的优秀机械工人;60年代,他是全国工人学习的榜样;70年代,他走乡串户为基层中小企业排忧解难;80年代,他担任攻关队长,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90年代,他奉献余热,参加技术革新。技术改革、发明创新伴随着苏广铭的一生。“一五”期间,他利用两年零三个月完成5年的工作量;“二五”期间他提前4年半完成5年工作量;他发明了“玉米铣刀”、“错齿片铣刀”。1965年,他创下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因此被誉为“时间的主人”。他在车间里、机床旁完成了300多项技术革新,最多一项革新可以使工效提高88倍。1959年11月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参加全国群英会的功臣们时对苏广铭说:“哈尔滨车辆厂是个老厂,你回去要带头搞设备改造啊。”总理的期望成了苏广铭奋斗终生的信念。
18林尚扬:生命如焊花般闪烁
林尚扬可谓是中国焊接事业的佼佼者,使中国焊接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著名专家,全国劳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世纪60年代他就成功研究了4种低合金钢焊丝,用于大型压力容器的制造,焊丝已列入国家标准;70年代由他发明的水下局部排水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方法,使我国水下焊接技术跃进20年,并跨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80年代他发明了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方法,解决特厚钢结构焊接的质量与效率的矛盾和焊接自动化问题,已在大企业推广应用70多台套,参与600MW电站锅炉汽包和超大型加氢反应器等重大产品的焊接;90年代他又为企业完成多套自动化焊接专机和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研制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他先后完成了科技部、省科技厅有关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攻关项目。
19武永合:同国际接轨的产业工人
在焊花闪烁的岗位上,武永合以其不懈的追求、精湛的技艺、默默的奉献足足奋斗了二十几个春秋。他是哈尔滨市较早获得国际认证的焊接工人。他以技术创新塑造了当代中国工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崇高品德。武永合是哈尔滨建成集团有限公司焊接小组组长、全国劳动模范。20年来他以精湛的专业技术不断攻克焊接技术上的难关,先后攻克和解决了三类压力容器焊接难题;他革新成功的大罐内环缝自动焊机,提高效率10多倍;在液化气槽车的研制与生产中,他提出变手工电弧焊为自动埋弧焊的工艺方法,自制了合龙内环缝自动埋弧焊工装3套,提高焊接质量4至6倍,为民品开发研制和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试制成功的自卸车厢翻转封闭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解决了鲜奶保温不锈钢运输车研制生产中的焊接、模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20姜林奎:医药行业的领跑者
姜林奎是哈药集团的总经理,三精药厂的董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哈药集团和三精药厂在姜林奎带领下,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强化制度创新建设,整合药业资源,通过增资扩股、战略重组,以优良资产存量吸引战略投资,增强集团资本实力,打破了制约集团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大项目推动企业的大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结构调整。2006年,哈药集团实施18项重大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11亿元,全年新增销售收入18.1亿元。目前,哈药集团已经形成了43个销售超过1000万元规模的优势品种。哈药集团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3亿元;实现利税14.1亿元;实现利润6.01亿元。其利润和销售收入指标在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企业中分别排名第一位和第三位。
21战胜军: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坚持上手术台
一个普通的乡镇医院院长,创造的纪录令大医院同行都肃然起敬:从医28年共做过1.1万例手术,抢救过6000多名危重患者;两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被国家卫生部高强部长誉为“医务战线英雄”;2006年,被国家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他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他的先进事迹被拍摄成电影《生命》。哈市道里区新发红十字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战胜军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坚持上手术台”!揣着这样的誓言,战胜军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术台,最多时,他一天做13例手术,一个月做过99例手术。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多地透支战胜军的体力与生命。他患癌症多年,数次化疗,但他仍然用自己的生命拼搏在乡村医疗战线上,用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对理想与人生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22柳玉芳: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柳玉芳是已故哈尔滨市著名全国劳动模范,一生从事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1945年参加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和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哈尔滨市劳模、省劳模;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送走了40多个毕业班,桃李满天下。她总结撰写了100多篇论文,承担过200多节公开课的教学。先后出版了《怎样教好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我和学生》、《小伙伴》(上、下集)等。为哈尔滨市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离休后,她仍心系教育,多次拒绝了私人办学的邀请,多次放弃了外校的高薪聘请。她把全部精力投放到了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深入第一线进行指导,主动给哈尔滨的各学校和家长讲座,培养了一批批新人。
23徐玉铎:“老鼎丰”第三代传人的无私奉献
成立于1911年的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一直小本经营,直到1972年老鼎丰第三代传人徐玉铎出任老鼎丰糕点厂厂长,才使老鼎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玉铎用半个多世纪的心血,保留并发扬了全国独此一家的“老鼎丰”品牌,使企业生产品种发展到今天的千余种,十一个系列。经他研制的川酥月饼,蜜制百果月饼连续五届荣获国家银质奖,儿童蛋糕等十三个品种获部优奖。老鼎丰生产的糕点全部被评为省优,而徐玉铎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糕点行业唯一从业60年的食品专家,也是我国糕点行业唯一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7年他将其祖传230种“老鼎丰”糕点、月饼秘方无偿捐献给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会,使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瑰宝“老鼎丰”秘方得以传承。
24顾凯:大干社会主义的青年闯将
他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大干社会主义的青年闯将”。他就是原哈尔滨汽轮机厂工人顾凯。顾凯1969年参加工作,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当过学徒、工人、车间副主任、厂党委委员。1974年,“四人帮”掀起的批林批孔停产闹革命,工厂生产受到损失,给他扣上“唯生产力的牺牲品”、“修正主义办企业的黑典型”等大帽子,但他依然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继续推进企业的技术革新。1975年他研究用硬质合金刀代替高速钢刀铣削叶片,提高工效3到5倍。他的一生是革新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先后革新刀具、胎具三十种,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由于特殊贡献,顾凯于1977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标兵、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25曹锋:美丽的心灵
曹锋曾被选为中共哈尔滨市委六、七届候补委员,是多届市劳模、省劳模和省特模。在1998年的抗洪中,她被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及抗洪拥军支前个人标兵。1971年,曹锋得知修脚的工作面临无人继承时,毅然辞去了职务,拜王绍勤为师学习修脚技术,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名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女修脚技师。针对一些疑难脚病,她经过查阅大量有关医学、修脚的图书资料,搜集民间验方进行综合研究,研制出治疗脚气、鸡眼、瘊子等二十多种脚病药物,填补了哈尔滨市修脚行业的各项空白。她总结经验编撰了《关于脚病治疗及预防》一书(内部资料),为修脚行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30多年来,她接待各种脚病患者数十万人,为老、弱、病、残患者登门服务数万次,深受广大脚病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26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人们一定会熟悉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一元人民币上的那位“女拖拉机手”,她的原型就是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1948年2月,梁军报名参加拖拉机培训班,全班70多人,只有她一个姑娘。两个月后,她不仅学会了开拖拉机,还学会了修理。当她开着德国“兰斯”在田野奔驰的时候,她的名字写入了历史。1950年9月,梁军被选为全国劳模,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梁军作为农业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1950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事迹传遍全国。梁军先后担任过省农机研究所副主任、哈市香坊区农机局副局长、哈市农机局总工程师,直到1990年离休。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人生,我还会做一名拖拉机手”,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农机事业,她为祖国耕耘、拓荒,无怨无悔!
27梁彦德:用心焊出灿烂人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全国焊接界有名的南唐北梁中的北梁梁彦德,是享誉国内的焊接“王牌”、“状元”。1956年到1973年期间,他先后革新了“双手焊接法”,“深溶焊”、“无焊条头焊接法”、“电孤气刨”,“焊剂回收分离联事器”等30多种焊接工具和焊接设备,提高生产效率1—15倍,提出合理化建议140多项,大大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原材料,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其中,革新创造的电孤气刨代替风炉,提高工作效率15倍。根据需要,他还总结编著了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践,通俗易懂的《电孤气刨》一书,曾以中国焊接学会代表的身份参加在西德召开的国际焊接学术会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59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8梁维燕:“中国人能制造世界一流的水电机组”
梁维燕是哈尔滨电站集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大电机和水轮机制造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一台800KW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工作。他主持研制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优质金奖;他主持全国第一台引进技术制造的600MW汽轮发电机,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他主持高压定子线棒主绝缘防晕层电腐蚀关键技术,实现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防晕层半导体带包扎后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目前,作为我国大电机和水轮机工程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的梁维燕是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1977年至1979年连续3届被授予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29魏兴政:白石山下的铁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魏兴政的先进事迹就在哈尔滨和全国建材行业广为流传,特别是他在工作中形成的“八留八让”的共产主义风格,更是成为行业的一面旗帜,影响了几代哈水泥人!1956年,魏兴政被分配到哈尔滨水泥厂小岭分厂担任采石工人,并任组长,刚满20岁的魏兴政带领他的小组完成采石5000吨,是全厂生产任务的1/5,且质量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1973年当上了小岭分厂党总支书记、厂党委副书记的他仍在采石场一线参加劳动。魏兴政曾3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破碎机下料口最危险的“老虎口”排除故障。他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白石山下的铁人”。他4次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标兵称号。1977年和1979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还被选为全国第四届人代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30魏淑琴:学以致用的典范
上世纪60年代初,她是全国青年学习理论标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曾受周总理邀请作客中南海西花厅。她就是商业战线上的精英,全国劳模,哈尔滨道外区政协原副主席魏淑琴。1956年,年仅19岁的魏淑琴走出柜台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厂、居委会、企业、机关等单位开始了那个年代最早的市场调研。她通过自学总结出的“读、想、问、写、讲、用”六字学习方法,在全国得到推广。几十年的工作学习中,魏淑琴兢兢业业、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与学习,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哲学研究》、《奋斗》、《学理论》等全国及各地方报刊上发表理论结合实际的文章200余篇。1982年,特约出版的《让哲学在时代的洪流中闪光》、《售货员指南》与1989年与人合写的《市场营销学》、《职工哲学读本》在业界引起极大关注,得到省、市领导及读者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