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
来源:南方周末
人民币升值正当其时——专访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最大误区是:认为升值对美国有好处对中国没好处,升值是屈服于美国压力。人民币升值已无法回避,中国企业要从积极角度看待升值,“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余永定
美国人获得大量好处
南方周末:人民币汇率从1981年以前的1美元兑2元人民币,到后来的1美元兑约8.3元人民币,再到目前的1美元兑约7.60元人民币,其间经历了多次汇率制度改革。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汇率问题离不开贸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特点是“出口导向”,中国的汇率服务于这个战略,就是要鼓励出口。
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汇率并轨前,人民币汇率总的趋势是贬值。1994年汇率并轨且官方汇率一次性大幅度贬值。此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略有升值。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面临人民币贬值压力。在资本项目上资本外逃比较厉害;在经常项目上,由于东南亚各国货币贬值而人民币保持不变,人民币相对升值,这对中国的外贸有相当的影响。1998年,中国外贸比上一年下降了0.4%,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面对危机,中国政府选择了“人民币汇率不变”,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当时如果人民币也贬值,可能会在东南亚造成新的一轮货币贬值,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在中国内部,也可能会形成“贬值-资本外逃-再贬值”的恶性循环。中国政府不仅不能让人民币贬值,而且不能让市场形成人民币贬值预期,因为预期贬值会加大资本外流。
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完全摆脱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出了通货紧缩。当时,日本仍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他们认为是中国在“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走出了通货紧缩,从日本的进口大增,从而帮助日本经济走出了低谷。所以,日本人后来也不再提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了。
200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取代日本,开始就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这主要是基于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由于美国国内产业的调整,一些失业者认为是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而开始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事实上,美国人从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中获得了大量好处:首先是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其次,中国用贸易顺差产生的外汇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库券(这等于向美国输出资本)。这使得美国的融资成本下降,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政府对这些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们还是把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作为筹码,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为美国谋求最大国家利益。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基于选票的考虑,也会在这个事情上大做文章。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