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终止资助后,大学生王可(化名)利用家教赚钱。她说:“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
邱炯 绘 |
接受资助,他们需不需要感恩?
采写:王敏、李鹏翔
一则“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新闻日前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也引发了关于受助者感恩心问责和施助者心态的激烈争议。
中国有句古话“有心行善不奖,无心作恶不罚”。到底是受惠人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是行善者应“施恩不图报”?这起资助事件引发的争议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慈善施助与感恩回报的思索……
记者王维博 刘飞超 摄
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 湖北当地媒体报道,在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日前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报道称,少数受助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襄樊市工会曾要求受资助者写信给资助人汇报情况,但受资助者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过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对于此次“资助事件”,襄樊市总工会女工部周部长告诉记者,事情的原因比较复杂。去年的“金秋助学”活动,有3名接受资助的学生没有给资助企业写信联系,加上去年这家企业也搬迁出了襄樊市,这3名学生就没有继续享受到资助。
周部长表示,去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时,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一千元至三千元不等。今年,1名企业家破产后停止资助了其中1名学生,另外1名企业家退出,部分原因是对其受资助学生的失望。加上去年的3名学生,共有5名学贫困生没有继续被资助。
周部长指出,虽然襄樊市工会在企业家和学生之间也做了沟通工作,但双方均很难联系到。打手机时经常以“打错了”挂断或者拒绝接受沟通。出现这样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学生的原因,但受资助学生接受感恩的教育则是必要的。她担心这次事情会影响到以后的“金秋助学”活动。
多数人认为受助者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在一家知名网站的网上评价中,超过八成的人认为,“应该取消,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位网友说,自己也曾经资助过两个学生,一个经常来信,彼此交流一些情况,关系很融洽。他曾经写过两封信给另一个学生,都不见回信,渐渐地他心里也有一些想法,觉得这样的学生似乎认为就是应该受资助的,有些不快。
这位网友说,自己一个退休人员,一年的养老金就那么一丁点儿,除了生活外,还要看病,还要存些钱修缮房子。但想想该学生另有原因,就不再理会了。后来那学生来了一封信,在信中谈了一些有关一年来的学习情况,感觉还不错。他说:“总的来说,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人,多数人认为应有感恩之心。华中师范大学一位从事志愿者活动的夏同学说:“难道对于他人的帮助就不能张口说声‘谢谢’吗?难道说声谢谢就是虚伪吗?不懂感恩的人,是自私冷酷的,他们不配被别人帮助。”
在建设银行工作的余先生告诉记者说:“不管这种关怀和帮助分量有多重、在物质上体现出多大的实惠,这里强调的感恩,主要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帮助有起码的感受和反应。如此的麻木和冷漠的大学生,培养出来对社会有何意义?”
湖北省慈善总会执行会长何运杰表示,受资助对象也需要对社会常怀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是对捐助人最大的回报。他介绍说,湖北省慈善总会成立的“慈善阳光班”就是每年选取一定数额的贫困高中生,资助其完成学业。每学期慈善总会会组织学生们给资助企业写一封信,汇报情况。
他说,人一辈子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常怀有阳光般的感恩之心,才能回报社会。阳光班的这些孩子,经过感恩教育后,条件好转就要把受资助指标让给其他更困难的孩子,或者把每个月的200元省吃俭用,捐给其他贫困生。阳光班学生江紫亚2006年考上清华大学之后,有企业捐给他1万元,他拿出5000元分给了其他5名贫困孩子。
在工商银行工作的陈先生表示,受资助者不一定非要把感恩表达出来,但一定要胸怀一颗感恩的心,等自己成人成材后将这颗爱心不断传递出去,温暖他人。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指出,“资助事件”引起重视也是件好事,能引发人们对如何培养贫困生成材更多的思索。感恩不是一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有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感恩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这也反映出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
“不应简单理解和要求感恩回报”
北京市一位网友说:“这些所谓的企业家真给慈善事业抹黑了!难道资助就是为了回报?这种为了自己的名声而进行的资助不要也罢!慈善事业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慈善。当人们把参与慈善事业当作生活习惯,而不是标榜个人的行为,那说明这个人真正有一颗慈善的心。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参与慈善事业,目的没达到就撕破伪善的面具,这种人就太虚伪。”
武汉大学一名受过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大三学生周同学表示,难道写封信、打个电话就算感恩吗?这样的感恩也太肤浅了。真正的感恩要去用心去体会,用真情实感来付出,来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武汉大学宪法学博士伍华军说,做慈善捐助,不能简单理解和要求回报。慈善行为是一项公益事业。捐助受资助对象,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的人才,最终回报社会,就是捐助者对社会的贡献,这也就是回报。
他说,慈善行为如果一味追求对个人的回报和感谢,如果不回报个人,就不继续资助,这岂不是把慈善当作交易行为了吗?如果慈善也成了充满利益的交易,还有其公益性吗?
伍华军博士指出,在慈善事业中,不宜过多地强调个人之间的感恩行为,这样会把“公益”事业变成了“利私”的行为。这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公益心。
何运杰会长也表示,不要说受到资助,就有权利一定要求受资助对象的回报。这些受资助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得到读书的机会,完成学业、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也有很多种方式。
伍华军博士说,作为学生,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远远不够,他们的人格正在学习健全中,资助的企业家们为什么不能除了资助之外,主动联系孩子,和他们沟通,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