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亚洲传媒论坛综述
新技术引领传媒变革
——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圆满落幕
由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于2005年2月26-27日在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实验楼隆重举行。
面向新技术变革中的传媒
IP电视、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怎样的瓶颈?
数字电视在亚洲和欧洲各地区的运营模式有何相互借鉴?
广电行业能够凭借新技术实现内容产业链的突破吗?
中国数字电视的管理条例何时能真正出炉?
新媒体技术从对传播社会学研究和政策管理研究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新技术、新媒体、变革中的传媒” 成为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的核心议题,自2003年12月以来,以“聚焦亚洲传媒 凸现学术话语”为己任的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力图使亚洲传媒论坛成为传媒政策届、学界和实业界三方互动的开放平台。本次亚传论坛在保持了这一特点的同时,话题更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参会代表突破了以学界为讨论主体的传统,更大量吸引了近年来在新技术、新媒体领域中推进媒体变革的媒体机构和传媒企业的实践者,力求为中国新媒体业务的良性发展提供行业研究和决策的信息透明度。“有热议题,有冷思考,有调研,有前瞻,有多元互动争鸣”——这是来自12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言人、点评人和数十位听众对此次亚传论坛的总结评价。
论坛研讨的最大敏感点落在了“新媒体立法”上。按照惯例,每次论坛广电总局的领导和学者参与论坛总是备受关注,与会的学者和新闻记者敏感地意识到“如何规范发展势头正健的网络电视(IPTV)产业,为网络电视新媒体立法”将成为未来中国数字电视领域的重点。与去年广电总局颁布的39号令《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相比,可能进入讨论期的《管理条例》将是总局为网络电视量体裁衣朝向法规化之路的又一步努力。
2010年,中国IPTV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尽管目前IPTV在中国还处于培育市场的起步阶段,但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到2008、2009年会迎来一个高峰。中央电视台中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加强预计北京奥运会期间IPTV会进入成熟前阶段,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说:“三网融合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方向,关键是内容谁来审批,技术标准谁来制定,整个产业政策谁去主导。”作为一个业务跨越广电和电信两大部门、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新产业,IPTV到底应该由哪个部门来主管,成了各方争执不下的话题。“从2001年至今,政策一直在调整和变化之中,带有很多不确定性,”中央电视台中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加强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来自广电、电信乃至于文化、新闻出版等不同的监管部门,他们制定的政策带有各自的倾向性,造成体制上的错位和不协调。为协调各方关系,我们要付出30%以上的精力。”
中国网通天天在线的总裁王诚也有同感。他说,“30%还不够。我是用60%的精力在进行平衡,40%精力在发展业务。”
网络电视的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的完善程度,二是受众对它的需要程度,三是全社会包括政府机构对网络电视的认识。就政府层面而言,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教授认为:“不管是对网络电视的认识还是对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的完善,有关方面的态度一直是积极的。他说:“许多问题我们喊了十年二十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出台。网络电视提出一两年以后,政府就有反应,接受的速度很快,支持的力度也很大。”上海文广互动电视公司的副总经理袁政就此评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 39号令,规定许可证由国家广电总局按照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来分类核发,但不足之处在于,目前相关政策的系统性仍然不够,没有把网络电视当作一个不同于传统电视的新媒体,从网络的角度,从融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具体表现在这部条例上,就是对不良倾向的约束多了一点,而在促进发展方面还远远不够。”
新媒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媒体非官方化,市民报道者的大量出现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现在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一个新闻发布者。尽管对新媒体法规的发展路径仍各持己见,但与会代表的共识在于:“在新媒体技术推动的背景下沿袭传统管理媒体的模式管理新媒体是不行的。作为立法工作者,一定要考虑到网络电视的发展速度,法规的规范既要考虑到网络电视可能出现的弊端,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对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兴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政策研讨外,本次论坛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以亚洲为视角对全球传媒业的观察和总结。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的欧洲专家承袭了欧洲批判学派的社会责任,为会议带来了开阔的分析视角,他们的发言与其他众多区域化研究个案:比如台湾地区的网播服务模式,韩国的多媒体数字广播,新加坡、蒙古、柬埔寨等国的内容产业个案分析充分展现了此次亚洲论坛全球化视野。
“新技术对媒体生态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本届论坛的又一热点。广电总局广科院副院长谢锦辉,TCL研究院院长张勤、中央电视台副总工程师宋宜纯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国家宽带网络实验室戴海琼和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吕锐、胡国荣教授分别构成了这一议题的来自政策研究、实业和学术界的讨论三方,两位来自韩国的嘉宾SungKwon PARK和SangWoon LEE作为韩国DMB技术标准委员会的负责人以视频展示了该技术为韩国普通人日常生活带来的生机勃勃的变化,这一抛砖引玉之举使看似围绕技术的本场主题论坛吸引了场下观众的热烈讨论,北京数字电视公司节目总监艾禾就政策、市场与技术的相互影响展开话题,其间既有争鸣又不乏亮点新意。
作为年度论坛的承办方,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看中了正在逐渐加强的亚洲地区间媒体合作以及传媒产业和学界合作的迫切要求,审时度势强化历届“亚洲传媒论坛”的开放研讨。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论坛提供的资金赞助和资源支持,本身就体现了论坛的的国际间合作色彩。作为亚洲传媒界每年一次的高规格聚会,论坛的主办方希望在文化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更加理性客观地探讨文化与传媒,经济与传媒,政治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为亚洲传媒界的地区合作和国际交流搭建开放的对话平台,并努力成为亚洲传媒研究的学术盛典。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