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7亚洲传媒论坛 > 最新消息

2004年亚洲传媒论坛综述

  建立新闻传播学学科规范

  “中外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专场的主持人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雷跃捷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高屋建瓴地描述了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这个学科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四条创新之路。华中科技大学的吴廷俊教授指出了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本体缺失的问题,并提出应建立新闻事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互动模式。中国传媒大学的刘京林教授从心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出发,对新闻心理学学术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武汉大学的单波教授解析了西方媒介生态学的发展概况,通过肯定与批判,为中国相关学术领域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 Carolyn Ellis 独出心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闻创作和学术研究,并提出了“自我民族志”和“亲近性新闻”等富于个人色彩的新闻传播活动,它们同样也是新型的学术研究范畴。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红梅讲师则追溯美国传播学发展初期的一个重要源头:芝加哥学派,并分析了它对传播学的重大影响。此外,在座的学者和嘉宾还就新闻传播学的源流、现状趋势及学科交界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宣传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

  在“宣传与传播效果研究”专场,中国人民大学的涂光晋教授主持了讨论。首先发言的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 Terry Threadgold 教授,她在 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做了六个月的深入研究,分析了战争中大众传媒的宣传方式和公关活动,并评价了英美两国的异同。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龙耘副教授的发言涉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涵化功能,她介绍了自己使用统计方法对中国黄金时间电视剧中暴力内容的分析,并对涵化理论的基本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询,结论与方法均极具启发性。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马谋超研究员使用了另一种重要方法,即实验法,对电视广告的重复暴露效果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建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模型。河北大学吴庚振教授的发言涉及西方新闻自由和宣传的话题,他分析了西方控制新闻宣传的种种途径、模式和手段,指出软控制已成为新闻自由神话幕后的强大力量。复旦大学倪建平副研究员的演讲侧重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外交政策,提出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层面话题。涂光晋教授、胡正荣教授的精彩点评与在座嘉宾的踊跃提问使这个专场气氛非常活跃。

  探究媒介立足的空间

  复旦大学的孟建教授主持了“媒介体制与政策”专场讨论。发言者同样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多个学术领域。瑞典延雪平大学的 Robert Picard 教授是媒介经济学的权威,他探讨了媒介体制的核心话题:所有权问题,并分析了国家、市场,及其他利益集团在此中扮演的角色。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洪浚浩副教授通过对 BBC 、 PBS 、 CBC 、 NHK 等主要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分析,及其与 ABC 的比较,探讨了公共广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空间。台湾世新大学的成露茜教授另辟蹊径,探询大众媒体之外传播的社会力量的存在空间,提出了全球资本主义环境下,所需资金较少的另类媒体如何存活并发挥作用。德国科隆大学广播电视经济研究院 Manfred Kops 教授同样在市场、国家之外,寻找广播电视发展的第三种支持力量,他指出,非官方机构可能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提供者。湖南师范大学的肖燕雄副教授对中国有线电视发展进行了政策研究,评估了法律秩序确立中所追求的价值。大连理工大学的郑保章副教授则从大连城市规划的实践出发,在更广泛的社会政策制订过程中,探究大众媒体所能起到的作用。针对媒介该由谁所有、由谁支持、由谁管制,与会者展开了广泛的对话。

  新闻传播观念的宏观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郭镇之教授主持了“新闻传播学前沿思想”专场。本专场的发言者侧重探讨宏观的理论问题。英国拉夫堡大学的 Graham Murdock 教授从公共领域的理念出发,评述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在拓展公众交流空间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指明公共广播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将能提供更大的力量。香港中文大学的陈韬文教授透过中国加入世贸所引发的种种争论,在语辞的背后发现了意识形态和利益的逻辑,探讨了学术话语与业界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南京大学的潘知常教授提出了“新意识形态”这样一个关键词,并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进行剖析,指出了传媒现实与真实现实间的巨大差距。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 Bernard Miege 教授从泛化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信息传播的各个话题。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星教授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有关电视传媒的理论发展,并指出了其与实践的偏差问题。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评述了中国自由主义新闻观念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新闻观念的发展,并提出了新闻传播创新的核心问题。在演讲者的发言、主持人的点评、听讲者的辩论中,不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维护自由与公正的力量

  “媒介责任与社会学研究”专场的主持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吴廷俊教授。近几年来全球社会焦点问题对大众媒介冲击匪浅,学者们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日本十文字学园女子大学鹤木真教授从美国 911 事件及生化恐怖主义谈起,提出了媒介在社会危机管理中扮演的角色问题,并探讨了此时媒介自由和限制的辨证关系。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随后探讨了反恐报道以及 SARS 报道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影响,他用实证调查的数据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结论。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纵观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史,指出新闻评论的一个核心变迁就是从单方面发布意见到全方位整合舆论,推动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目前隐性采访广泛应用于电视新闻中,尤其是批评性报道,这种手段正当与否,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评论自己司空见惯之事,提出应在公民知情权和隐私权间达到平衡。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Arthur Bochner 的研究侧重人际传播,他认为记者和研究者均应调整叙事方式,用清晰明白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南昌大学的刘仁圣教授选取了一个新角度来研究新媒体,对女性网站中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中并未能确立平等的性别空间。本专场的发言和讨论体现了当前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多元化。

  推动产业前进的高新动力

  在“媒介、科技与产业”专场,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洪浚浩副教授主持了讨论。目前,新科技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广阔的媒体内容空间,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美国霍华德大学的韩光接教授研究宽带接入的问题,对美国和韩国的情况做了透彻的比较分析。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则抓住了付费电视这个当前电视业发展中的热点,评估了它的发展前景和运作规律,指出付费电视将是中国电视走出困境,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契机。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解析了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并用“突破”、“博弈”、“决胜”三个词分别测定 2003 、 2004 、 2005 年数字电视的状况,言简意赅。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栋教授详细讲解了中短波数字广播的技术要点和发展概况,并描述了其市场前景,多媒体的使用使得李教授的演讲更加引人入胜。台湾世新大学黄雅琴讲师的发言同样是关于数字广播的,她介绍了数字广播在台湾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中国教育报刊社的陈中原先生从科技的角度分析当前的报业变革,并用“屏幕化”这个关键词进行总结,指明了其发展方向。每位演讲者均使用了电脑手段辅助演讲,为科技与传播的互动写下了鲜明的注脚。

  9月6日下午,第四届中国传播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总结了两天的会议,他指出,通过这次研讨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中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思想碰撞,话题的差异性、审视角度的多元性带来了丰富的真知灼见。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吴廷俊教授代表兄弟院校,向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暨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表达了祝贺,并赠送了礼品。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教授向会议代表和嘉宾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并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与会各方与中国传媒大学能有更宽广的合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玲玲)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郑保卫 | 吴廷俊 | 贾晓佳 | 涂光晋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