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雀儿山下的“普九”壮歌

  ———德格县“两基”攻坚历程

  “擎天玉柱”雀儿山以其川藏第一险闻名中外;德格县的“普九”则以其难度高而引人注目。然而,不屈的德格人在直面困难与挑战中,义无反顾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坚定誓言:“雀儿山再高,阻挡不住我们"两基"攻坚的脚步;金沙江再险,也动摇不了我们2007年实现"普九"的决心!”

  ———题记

  高显银 付国华

  德格藏语意为善地,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
德格印经院被誉为“雪山下的文化宝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藏区最大的印经院,收藏的藏族文化典籍巨著闻名遐迩,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德格还被誉为“格萨尔王故里”,是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的诞生地。这里是南派藏医药的发展中心,德格藏医院闻名于藏区;德格还是藏区藏传绘画三大画派中噶派的主要传承地,德格的麦宿还有“藏传绘画之乡”美称。德格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有极其鲜明的特点,藏区的苯波、宁玛、萨迦、噶举和格鲁五大教派并存博大精深。此外,德格还有独特古朴的民风民情,美如童话的山寨民居,多彩多姿的音乐舞蹈;铸造、建筑、绘画、制陶、造纸以及天文历算也久负盛名。德格自然风光旖旎,西天瑶池新路海(玉隆拉措)、人间仙境多瀑沟、原始森林卡松渡等星罗棋布美不胜举。被誉为擎天玉柱的雀儿山将县域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部为雅砻江流域高山草甸区,西部为金沙江流域高山峡谷区。两岸冲击台地上村落有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透出一片原始古朴的气息。

  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德格县的另一面,则是贫困边远,环境恶劣。该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边陲,甘孜州西北角。以金沙江为界,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毗邻,隔石渠、甘孜交界点与青海省相望。县城距州府康定588公里,距省会成都960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324.7米,最高海拔雀儿山顶峰6168米,全县年平均气温6.5℃,年最低气温-20.7℃。幅员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5个工委,26个乡镇(其中纯牧业乡镇13个),总人口6.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5%以上)。全县有94个村不通公路,占总村数的55%以上。26个乡镇中,距县城100公里以内的只有6个,距县城100-200公里的有11个,距县城200-300公里的有9个,周边之间最远距离达500余公里。县内有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水利资源,特色明显的高原农牧业和中藏药材资源,但人才奇缺,资源难以开发利用,财政收支十分困难。据统计,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20789万元,县财政收入39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66元。

  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德格县民族教育起步很晚,发展举步维艰。县内清末始有县城、龚垭、麦宿官话小学3所,1936年才创办县立小学。解放后,民族教育几经起落,到上世纪末全县也仅有在校小学生2800名,入学率48.3%,中学生201人,入学率7.2%,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仅有教师265人。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在短短几年内,德格人却创造了民族教育的辉煌,2003年“普初”、2005年“扫盲”、2007年“普九”,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跃。目前,全县基础教育已发展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应有规模,有各级各类学校59所,其中:普通中学1所、初级藏文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乡中心校25所、幼儿园1所、城小1所、寄小1所和村小28所。有中学专任教师80人,小学专任教师326人,幼儿专任教师15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35%,完成率99.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6%,完成率88.4%,基本达到四川省“两基”检查评估标准。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内地或条件较好的民族县来说,不过是上世纪末一件平常的工作而已,可是对于边远贫困、自然条件恶劣的德格县来说,“普九”真正成了一场艰苦卓绝且声势浩大的“现代教育启蒙运动”。

  多管齐下 破解入学难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通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一批又一批农牧民孩子走出牧场,走出深山,欢天喜地来到了学校。

  由于时间短,两年之内要动员数千名学生入学,使小学入学率提高近一倍,中学入学率提高70%以上,这在甘孜州“普九”历史上是前无先例的。正如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建忠在动员会上所说:“雀儿山再高,阻挡不住我们"两基"攻坚的脚步;金沙江再险,动摇不了我们2007年实现"普九"的决心!”

  为了克服入学难,该县采取了如下措施:

  形成强有力的“普九”工作机制县、乡成立了“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一把手”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把“两基”攻坚纳入全县目标考核,实行教育一票否决制。乡与县、村与乡、学校与教育局、县级机关与县委、县政府分别签定了责任书,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两基”攻坚第一责任人,实行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乡督办,县级机关包乡支教,乡干部包村、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办法,建立了政府负责入学率,学校、政府共同负责巩固的责任体制。为了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县各机关单位不仅为包乡学校捐资捐物,而且派出人员到区乡长期协助“普九”工作。全县个体户、农民群众、宗教界爱国人士慷慨解囊或投工投料,为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献计出力。近三年来,各校仅接受县内捐赠的洗衣机、冰柜、衣被、柴火、学生生活费等就达120余万元。

  树立大教育观由于生产方式落后,许多较边远的群众一时看不清读书的用处,宁愿将孩子送到寺庙学经,也不愿送子女入学。针对这些问题,德格县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在农牧民中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活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召开各级各类会议都把教育问题作为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各机关部门还千方百计为学生入学创造条件。在这方面,做得最有特色的是打滚乡人民政府。由于村庄的异常分散,该乡学生入学路途遥远艰险。为了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乡党委、乡政府想方设法在乡政府附近协调了一块地,无偿划给学生家长修建定居点。乡干部、教师们还凭着满腔热情和爱心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今年5月,玉隆小学有5名学生因挖虫草而辍学,如果这5名学生不入学,其他学生也可能跟着流失。乡党委、乡政府经过研究后做出决定,一定要把这5名学生动员回校。于是乡干部历时一个星期,行程数百公里,历经千辛万苦,从德格找到石渠县,硬是找到了这5名学生,并把他们带回学校上课。由于“虫草季节”学生入学情况良好,玉隆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大力加强寄宿制标准化建设寄宿制是解决边远贫困学生入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让孩子吃得饱、吃得好,全县有10余所学校办起了小农场或小牧场,同学们可以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蔬菜或喝上小牧场的鲜牛奶。该县寄宿制工作因管理有序被确定为甘孜州寄宿制标准化建设试点县。到目前,全县有寄宿制中小学30所,占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总数的96.8%,寄宿制学生5331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55%。

  广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尽管全县学生普遍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寄宿制学生还享受了100-120元/月的生活补贴,但仍有一部分特困家庭的孩子入学难。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对因家庭贫困上学有困难的学生实行救助。近三年来,全县通过各种渠道救助贫困生1200余人次,救助现金和物资共计40多万元。

  认真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使13-15周岁未上初中的适龄少年学到一门实用技术,提高初中入学率,该县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两年制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要求,在各乡镇开办2006级职业班28个,培训学生1723人。职业班学制2年,开设科目以农、林、水、畜牧、法律、卫生、旅游、绘画、雕刻等实用性技术为主,授课教师由各相关单位业务人员和乡干部组成,学生完成学业后进行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术毕业证书。

  通过以上办法,德格人攻克了入学路上的一道道难关,为“两基”攻坚的进一步深化铺平了道路。

  抓规范管理 逐步提高办学效益

  为了让学生们健康成长,学有所获,充分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积极性,增强社会对学校的预期信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展“规范校园,和谐校园”活动,大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

  学生进校后,能否“留得住、学得好”,对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德格来说,又是一个考验。结合“普九”进程中对学生巩固的要求,该县制定了“强素质,树形象,抓管理,求质量”的学校工作总体要求。

  围绕这一目标,他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抓学校规范化建设由于全县地广人稀,学校点多面广,德格县教育管理难度很大,主管部门要历时1个月左右时间,花费2万元以上的交通费才能走遍全县学校。自2003年实施“两基”攻坚以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强化了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重新完善了县、乡、校教育管理的责任,把工作细化到人头,制定并健全了学校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在6所条件较好的学校试行了校长负责制,强化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职责。今年初,主管部门按照《学校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全县开展了整顿教学秩序的工作,把一批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选拔到了学校领导岗位。6月份,针对每年虫草季节学生大量流失,学校被迫放“虫草假”的情况,县委、县政府分别在雀儿山以东和雀儿山以西两个片区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规定从明年起坚决取消“虫草假”。通过强化管理,学校教学秩序保持了正常,上课时间得到了保证。

  抓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德格县教育主管部门始终把学生思想建设和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教育重点,结合“五五普法”和“八荣八耻”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勤奋好学方面的教育,加强讲团结、讲纪律、讲学习、讲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养成。各校都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细化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加了校纪校规、卫生管理等内容。

  抓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把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激发教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大批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学校,就是凭着教师一腔挚爱之情,维系着一方教育的发展。位于雅砻江深山峡谷中的燃姑小学,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燃姑小学距县城300余公里,冬天每天日照只有3-4小时,最低温度经常达到零下10℃以下,除夏天可以到30公里外的扎科乡买点洋芋外,其余季节都吃不上新鲜蔬菜。教师们到校后,只能在暑假出山一次。该校教学班级4个,只有5个老师,教师们每天任课都在5节以上,还不算早晚自习和辅导课。而教师们以苦为乐,情洒民族教育事业,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德格县还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近三年,通过县级师资培训、函授学习、中英项目、离岗进修、专业人才引进等方式,先后培训教师600余人次,引进紧缺专业人才40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在98.5%以上。为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教学质量奖励基金,中小学各年级学年末均实行全县统测,根据统测情况发放教学质量奖。在教师中大兴教学研究之风,教师课改论文有9篇获国家级奖,25篇获省级奖。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快乐的家,既是学生“留得住”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各校不仅开齐开足了音、体、美、劳课,而且着重抓了课余文体活动和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民族绘画、民族体育的学习比赛活动。

  抓双语教学工作全县中小学普遍实行了双语教学。在城镇和公路沿线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实行各科以汉语教学为主,加设一门藏语文的模式,在纯牧业乡没有汉语环境的村小实行各科以藏语教学为主,加设一门汉语课的模式,为解决小学双语教学的“通车”问题,县中学各班增设了藏语文课,又于2007年在马尼干戈开办了德格县初级藏文中学,局教研室还为学前班编写了适合本地学生的教材。目前,全县有中学双语教师28名,小学双语教师112人,实行“藏加”模式的小学28所,实行“汉加”模式的村小28所。通过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语言障碍,同时为培养本地区急需的双语人才奠定了基础。

  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在《两基攻坚》和《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大量破旧狭小的校舍面貌一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建设资金筹措难,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为德格“两基”攻坚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该县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类中小学59所,多数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本世纪初,该县推进普及初等教育时,50余所学校几乎都需改扩建,可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杯水车薪而已,致使“普初”完成时不仅有大量学校面貌依旧,而且还留下缺口资金1000余万元,成为教育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在推进“两基”攻坚过程中,要在两三年内新增初中生近2000名,而全县只有一所可容纳300余名学生的中学———德格中学。并且这所中学还处在泥石流威胁下,师生安全难以保证。要完成“普九”,必须迁建德格中学,并使该校能覆盖雀儿山以西10个乡镇,其规模要求达到容纳学生1200人、教师150人的容量,总投资达3150万元。鉴于雀儿山以东尚有16个乡,学生基本上不懂汉语,加上雀儿山天险阻隔,群众不愿意送子女到德格中学的情况,要推进“普九”还必须在能辐射该片区的马尼干戈建一所初级藏文中学。根据测算,马尼干戈初级藏文中学的规模要达到容纳1500名学生、200名教职工的容量,总投资5200万元。两所中学总投资8350万元,而国家“两基”攻坚、省“十年行动计划”及中央预算内(藏区专项)投资计划下达给两所中学的资金仅为1421万元,与两所中学实际预算相比,尚差近7000万元缺口。两所中学是建还是不建?建,钱从哪里来?不建,学生到学校后在哪里上课?这可难坏了德格教育的决策者们,难坏了教育主管部门。

  为了民族的振兴,不论多大的困难都要把两所中学建起来,资金缺口大,他们就采取根据“普九”进程分期建设的办法,同时千方百计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此,县长何晓春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把“两基”攻坚作为公共财政支持重点,压缩各行各业开支,集中保证“普九”所需,在县财政收入一年尚不足400万元的情况下,仅今年一年追加教育的资金就达270万元。在本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他们还向国内外、向社会各界筹集教育建设资金,几年来共筹集资金640万元。目前,马尼干戈初级藏文中学已完成了一期工程,首批中学生已经进校学习。德格中学也已批准迁往地势开阔且安全的城北地区,目前正开工建设。今年,德格县除重点建设两所中学外,还筹资维修小学29所,改扩建小学7所。

  在校舍改造的同时,全县远程教育和“普实”也取得明显成效,投资90万元为全县中心校以上30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因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德格县远程教育受到上级表彰。

  对口支教成效显著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内地县市区对口支援民族教育的政策,德格县与成都市锦江区结成了情同手足的帮扶对子,锦江区对德格县“两基”攻坚给予了全方位的无私援助,德格人民将永远珍惜与锦江区人民的深厚友谊。

  从2001年锦江区对口支援德格县教育以来,锦江区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心系德格民族教育,积极发挥自己在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德格民族教育给予了全力支持。为把支援落到实处,锦江区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不辞辛劳,不顾路途遥远和高原缺氧,多次从成都来到德格,深入边远区乡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支教计划和实施方案,使支教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2001年,当锦江区得知德格县唯一一所中学校舍破烂、教室简陋,教师没有办公楼、学生没有实验室的情况后,投资184万元为该县中学修建了教学综合楼。时至今日,该楼仍是县中学最气派、功能最齐全的一幢教学综合楼。去年,德格县“两基”攻坚进入关键时刻,由于上级项目资金十分有限,地方财政又无能为力,汪布顶乡小学建设资金无着落,锦江区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派出了区政府副区长杨建德等率队的工作组深入该县实施调研后,捐赠306万元迁建了汪布顶乡锦江希望小学。新建的小学为全框架建筑,电教室、多功能室、办公室、师生生活用房一应俱全,是德格县目前唯一一所按现代标准修建的乡级中心校。去年,锦江区为德格县教体局捐赠了10台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锦江区又为德格县远程教育和电化教学项目捐赠了价值20余万元的电脑、摄像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使德格县教育体育局管理远程教育和电化教学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除资金和物资援助外,锦江区还为德格教育提供了难得的人才和智能支持。从2001年起,每年七、八月,锦江区都要利用放暑假教师不上课的机会组织本区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德格交流和讲学,开展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在暑期帮助德格培训教师的同时,锦江区还每年派出1-2批优秀教师到德格支教。

  最令德格人民难忘的是杨全和张勇两位教师。杨全老师来自盐道街中学,今年初来到德格后,被安排在了“普九”办,他是该县历来支教教师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今年53岁。工作中,他老当益壮,吃苦耐劳。经常不顾山高路险,搭乘货车下基层学校了解情况,核实数据,为德格信息报撰写“教师风采”稿件。他工作起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没有下班休息的概念,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张勇老师是去年从成都19中来到德格的年轻优秀教师,来德格后,他主动要求到最边远,最艰苦的温拖小学任教。张勇老师勇于在艰苦环境中锤炼,他学会了简单的藏话,学会了吃酥油糌粑。工作上积极肯干,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还主动协助学校开展寄宿制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久被教体局任命为该校副校长。当张勇老师支教结束离开学校时,学校的师生和附近群众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位于川藏线的马尼干戈乡。

  德格民族教育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各级组织关心的结果,也是德格人民的骄傲。但是“两基”检查评估后,“普九”巩固提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深信,德格人民一定能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开拓出一条民族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之路,为最终把德格建设成为全藏区知名度最高、对外吸引力最强、民族文化最有看点、生态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县之一,树立起“人文德格、生态德格、和谐德格”的外在形象而努力奋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