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上的绿色丰碑
———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
董志塬位于甘肃省东部,是西北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它是庆阳市的主要农业区,也是“陇东粮仓”的核心区,人称“天下黄土第一塬”。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董志塬的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如何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还大自然于绿色,是所有庆阳人的梦想与期待。
面对自然现状,庆阳市历届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种草、打坝固沟、修整梯田、挖窖蓄水等综合治理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需要治理的面积过大,加之庆阳市经济基础薄弱,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依然很低,治理步伐仍显得缓慢。
为了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步伐,解决资金不足问题,1990年,庆阳抓住国家计划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项目。经过不懈努力,1994年元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马莲河流域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一期项目”)在庆阳启动实施,为期8年。基于世行一期项目的成功实施,世行二期项目于1999年启动,为期6年。作为一项兴区富民的庞大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始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宣传发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自觉的行动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当中,一场全民动员的水土保持工程在庆阳大地全面展开。
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世行一期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5.78平方公里,其中梯田30578公顷,果园10000公顷,人工造林67181万公顷,人工种草40000公顷,新建中心圃47公顷,新建果品储藏保鲜库225孔,骨干坝32座,淤池坝60座,水土保持治理程度由以前的21.5%提高到59.6%,拦沙效益由以前的14.8%提高到37.8%,林草覆盖面积提高了32.8个百分点。世行二期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9.23平方公里,占总计划530.34平方公里的109.14%。其中新修梯田(含坝地)12804.1公顷,人工造林完成34215.78公顷,新建果园3652.78公顷,人工种草完成5250公顷,封育治理2000公顷,养畜2080头,新建水窖3234眼,建成骨干工程16座,淤地坝9座,果品储藏保鲜库完成11孔,苗圃完成14公顷。经过世行一、二期项目长达12年的强化治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农民稳定实现了脱贫致富,并且学习引进了先进的治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水土保持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带动了一批国际国内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加快治理步伐注入了活力。世行水保项目彻底改变了庆阳市水土保持措施单一、措施布局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效益发挥不明显、政府作用不强的被动局面。在奠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上,不仅夯实了庆阳水保根基,规范了水保生态建设项目的管理措施,创新了治理手段和模式,而且强化了政府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随着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初步缓解了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庆阳人民在12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超过12万人。水土保持治理程度由以前的21.5%提高到59.6%,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通过综合治理开发,庆阳地区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使项目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已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必将在陇东大地树立起一座绿色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