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开始前先读一遍拜月祭文,别到时候读错了。 |
祭拜完月亮后,开始享用月饼。 |
国学爱好者身穿汉服祭月 上香行古礼
一身花白色典雅汉服,高扎发髻,恰似国画上走下来的古装仕女:22岁女孩星君为中山第一次中秋祭月里外忙碌。她是这次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之一,并担任祭月执事。
9月23日晚上,中山体育路龙苑酒楼前,13位国学爱好者三排肃立,祭月迎中秋。祭桌朝南而放,一盘月饼,一盘熟芋头、一盘苹果还有两个西瓜,旁边是两根红烛点燃夜空。28岁的秦先生担任赞礼,站立桌侧,主祭、执事、参祭者各就其位。
祭月开始,赞礼秦先生大声唱:“三上香”。执事星君递上三支香,主祭胡敏艺把香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之后是“三祭酒”,主祭胡敏艺将酒轻洒在席前地上,重复三次。
接下是读祝环节。“世之万物,惟天唯大,月之神明,惟斯有灵……”胡敏艺朗声诵读,读完将祝文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主祭及参祭者开始拜月,两拜之后,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祭桌前,上香许愿拜礼。
13位祭者半数为“80后”,有老师、职业经理人、会计等。他们在网上发起活动,已经筹备一个来月了。徐林是1982年生人,他在一家物业公司当副经理,但对国学特别感兴趣,一听到朋友说有中秋祭月活动,立即兴冲冲报名参加。
“其实现在的国学爱好者大多在84到87年出生。”穿着汉服的秦先生儒雅异常,他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会计,是中山最早穿汉服的人之一。此前,他在西安和南京分别定做了一套汉服。今年4月15日,秦先生和一些国学爱好者穿着汉服在孙文西路走了一圈,引来不少路人注目。“中山这个地方是孙中山的家乡,文化气息浓厚,要加强弘扬国学。”秦先生说。
中秋祭月活动上,3位穿着粉色汉服的6岁小女孩特别显眼。“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带孩子来感受一下气氛。”林先生一家三口同时参加本次中秋祭月,6岁半的女儿很开心地跑来跑去,她已经读古文经典一年了。“整本《论语》都读完了,现在看《大学》。”在银行工作的妈妈介绍。
祭月古礼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