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
当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酝酿和准备了四年之久的国际大赛首届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华赛”)圆满成功举行之际,重新审视中国民俗摄影取得的成果,并将其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摄影发展和文化地域背景上加以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后,写下这样一些想法:
一、在世界摄影发展的坐标上思考“华赛”
世界摄影发展的历史,始终记录着摄影家对人类民俗摄影投下的关注目光。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从拍摄的社会意义来考察摄影术刚刚诞生不久历史,对于今天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摄影画面,恐怕莫过于日常生活与民俗摄影了。而且照相机直接面对日常普通的生活和富有保存价值的民风民俗(DailyLifeandEthnicCustoms),也是早期写实主义摄影流派中最有社会影响的部分之一。然而,这样的拍摄在19世纪中后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却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这大概和当时高艺术摄影派以及后来的画意摄影所形成的巨大氛围的笼罩有关。即便如此,一些有个性的摄影家很早就举起了写实主义的大旗,并将照相机镜头义无反顾地对准日常生活中被认为“粗俗”的画面,从而留下了一批蔚为壮观的世俗与民俗照片。这些摄影家将摄影术的实际应用,力求证明1856年法国作家厄恩斯特•拉肯说过的一段话:“照相术随处可用,它可以把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值得回忆的情景,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欢庆,我们的灾难……一件件记录下来,并把它们遗留在历史档案中。”
在这些早期写实主义摄影中,最著名的就是苏格兰的两位重要人物,托马斯•安南(ThomasAnnan,1829-1887)和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1837-1921)。首先是19世纪城市面貌大改变给安南提供了机会,他怀着将不可挽回的消失的城区遗迹拍摄下来的愿望,在1868年接受了对格拉斯哥城中有名的欧洲最糟糕的贫民区的纪实摄影任务。汤姆森则将镜头更为深入城市街道中的人们生活状况,并与作家阿道尔夫•史密斯合作,制作了一系列反映伦敦劳动阶层和小商贩日常生活的生动照片,这种对“危险阶层”深表同情的照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也因此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这些以当时的凹版印刷工艺印制的照片加上史密斯详尽而生动的文字说明,于1877年刊登在每月发行的系列摄影集《伦敦街道生活》上,使其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汤姆森也是最早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家。1873年到1874年,汤姆森出版了《图说中国和它的人民》(lllustrationsofChinaandltsPeople)一书,200幅胶印刷的照片和说明文字,是他将近5年的辛勤结果。他的足迹遍及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除了人物肖像和场景外,还有很多世俗的生活场景,比如在《流动商贩》(ltinerantTradesman,1868)中,一路展现了小吃、算命、理发等诸多中国早期的手艺人画面,其细节的真实和景观的生动,令人叹为观止,也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遗憾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几乎很少能看到中国摄影家拍摄的自己国土上的民俗摄影画面,更不用说通过摄影家的镜头去了解国外的世风民俗了。
到了本世纪50年代以后,摄影界的有识之士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摄影给与了更为迫切的关注,这里不妨选择两个影响比较大的世界性摄影展览,与“华赛”做一比较,从而使我们对“华赛”在当今世界摄影发展中的位置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个是在1956年为庆祝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创建25周年而举办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摄影部主任爱德华•斯泰肯的指挥棒下,以两年的时间里征集了200万张照片,精心挑选出了包括68个国家273位作者在内的503幅作品。影展以一张象征着人类诞生的照片为开端,表现了人生路上的母爱、求学、恋爱、婚姻、分娩等场景,颂扬了人类的智慧,反映了人类的生产、文化、宗教状况,也揭露了人类的不幸战争的残酷。展览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并出版了同名的画册,在摄影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然而,从今天的角度看,特别是对照“华赛”的成功,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局限性:由于这个被称为“超越民族、国境,牵动亿万人心绪”的摄影展览,其宗旨是为了“通过人类平等的人道主义观点,向民族性、阶级性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将摄影题材的视角放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上,很少涉及行将在世界上消失的众多的民风民俗,因此尽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政治力量,却使具有历史保存意义的含金量大大减少了。
另一个是以爱德华•斯泰肯“天下一家”的号召为原动力,试图在当年的人道主义“天下合一”的创举下重新燃起辉煌热情的民俗摄影展览曾参与过80年代“生活一日”系列小组的大卫•考恩在90年代筹备了一个名为《生活的循环》的大型活动,这个活动包括出版一本大型的摄影集和举办一个展览。他约了73个国家的400名摄影家参加这一工作。这些摄影家拍摄了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庆典仪式,包括出生、成人仪式以及婚嫁、死亡仪式等民间风俗画面,让人们看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风俗。这些摄影家试图用群体的力量,通过纪实摄影的手法演绎一出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交响组曲,并同样以巡回展出和出版画册的方式(曾经巡回到香港展出),力求形成世界性的影响。然而,这一展览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约定了一些专业的摄影家对一些有限的地区进行拍摄,其涉及面不可能很广泛;其次是镜头画面主要针对带有宗教特点的庆典仪式,因此多少带有一种猎奇的色彩。
对照之后,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华赛”的成功,已经具备了与世界一流摄影比赛和展览相抗衡的实力,足以荣膺“第一次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摄影大赛”的称号。“华赛”涉及面之广4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0多组、16000多幅照片;分类之细九大专题涉及民俗摄影的全部范畴;专业摄影家和业余摄影爱好者投入的热情之多,确实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为民俗摄影的世界历史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如果我们更为大胆地将“华赛”和具有悠久历史和崇高威望的“荷赛”相比较,也能发现“华赛”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荷赛”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不可能在民俗事象上给与更多的投入和关注,而“华赛”就有可能在民俗摄影方面独树一帜,逐渐招纳更多的天下有识之士,年复一年地利用手中的照相机仔细记录这个星球上日渐消亡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习俗,为后人留下更多可为借鉴的历史图像。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