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本报记者陈建兵
8月31日,家住甘孜州理塘县禾尼乡牧区的罗绒桑珠忙着收拾行李。再过两天,他就读的理塘县牧区寄宿制小学就要开学了。
5年前,罗绒桑珠就读的学校是离家10公里的一所“帐篷小学”,那里有24名7岁到13岁的孩子,还有一位民办教师。
学校里只有1块小黑板和3张旧木桌。全校学生分三个年级,所有的课程都由那名老师来上。因此,学生们不得不轮流上课。
当时,一年级的罗绒桑珠经常在一旁听老师讲高年级的课程,使得本该在一旁自习的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看书。罗绒桑珠感慨,“那个时候,最盼望有一个好教室。”
2001年,我省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理塘县办起了牧区双语寄宿制示范小学,当年9月接收了该县乡村所有“帐篷小学”的学生,罗绒桑珠也在其中。“帐篷小学”从那时起自然消失了。
在罗绒桑珠的宿舍,书桌、床等摆放得整整齐齐。“现在已经习惯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了,放假回家还得让阿爸阿妈跟我们学刷牙、洗脸呢。”罗绒桑珠一边整理床单,一边说。
理塘县示范小学的学生来自当地各个牧区,方言差别大,相互之间沟通困难。这让许多刚来的孩子产生了自闭倾向,远离父母的罗绒桑珠也不例外。罗绒桑珠曾经有过逃学回家的想法。这种情况引起学校的高度关注。针对同学们之间交流困难的情况,学校及时开展“每日一语”推广普通话活动。每位科任老师在上课之前教学生一句日常用语,同时要求学生在每周一、三、五必须用普通话交流。现在的罗绒桑珠,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同学们成了好朋友。不仅如此,当家长到县城来办事时,罗绒桑珠还可以当他们的双语翻译。
链接
我省于2001年开始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5年来已累计投入近20亿元,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至2005年,甘孜州依靠“十年行动计划”建设442个土建项目,总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同时,该州增加当地校舍面积112023平方米,彻底结束了农村牧区的“帐篷学校”历史,数万名农牧民子女进入新的寄宿制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