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谈机遇
Text 文/ 程方平
孔子在从政、教学和做事的一生中,素以知人善任而著称。在教学中他会因学生的秉性特点不同而因材施教,在做事时更能用人所长,使问题能较好地解决。孔子的知人善任从他与两个弟子的故事中可窥一斑。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治国思想时处境是极为悲惨的,有时甚至要挨饿受冻。一次,孔子等一行人被困在陈国的荒野,几天都没有饭吃,孔子也虚弱昏沉地瘫在车上。其高足弟子颜回为救老师和学友不惜拉下脸皮、放下架子,向路边人家乞要粮米,并迅速赶回宿营地为师友煮饭。饭在蒸煮的过程中,香味已四处飘溢,孔子向煮饭的方向瞟了一眼,恰巧看到颜回正抓起一把饭放在嘴里。一会儿饭熟了,颜回端了一碗送到孔子面前。孔子想到刚才看到的情景便说:“刚才我在梦中见到了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我想先用它来祭奠一下父亲。”颜回忙说:“老师,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烟尘落到锅中,我忙将弄脏的饭弄出来,因为想到这粮食来之不易,所以将弄脏的饭吃了。”本来在心里埋怨颜回只顾自己先吃的孔子这时知道错怪了学生,心生无限感慨。
后来,他对其他学生说:“人们总说眼见为实,而有时亲眼所见也会出错;人们总相信自己的内心,但有时内心也会有偏差。大家要注意,认识一个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孔子身边有许多具有各种才能的学生,颜回善学、子路善政、子贡善辩、曾子重孝、冉求将兵,甚至还有奴隶的后代和出狱的犯人,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理想。
孔子对这些学生各自的特长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有针对性地用好这些人才。每当孔子不在的时候,颜回就是其他同学公认的小老师和表率。在诸多弟子中,对颜回的人品、学风、安于贫贱的心态等最为赞赏,事实证明孔子对学生的整体判断是得当而准确的。
一次,孔子一行出外,随行的一匹马跑到路边的地里吃了当地人的庄稼,结果马被扣下,要求赔偿。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向以善辩和长于外交著称的子贡自然当仁不让地去和庄稼的主人谈判,但是,孔子对此并不看好。一会儿,子贡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还不断地抱怨对方是刁民,太贪婪、太难缠。孔子一边安慰子贡,一边和大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人们之间的沟通不是很容易的,有时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子贡与庄稼主人在身份、文化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因而谈判很难谈得拢。”接着,孔子让随行的马夫去与庄稼人交流协商,结果话谈得很投机,很快就化解了矛盾,对方不仅没要赔偿,还高高兴兴地送孔子一行上路。
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看出,知人用人的确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洞察力,更需要理解和体谅。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了人才并能合理地运用,问题就可以化解,危机可以变成机遇。反之,就会影响做事的效果,有了好的机遇也难以把握。孔子因材施教、知人善任的方法和艺术,或许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思索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