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
治湖的前景
无锡所在的环太湖地区和苏北里下河地区,被认为是江苏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在单菊永的船开回渔港时,时间已是正午。整个上午毫无收获,他把从湖底网上来的酒瓶、衣物、一只女鞋……丢入水中,却始终没有捞到超过两根手指头大小的鱼虾。
他一直想把那个写在歌词里的家乡告诉给8岁的孙女,却迟迟张不开嘴,“我跟她说,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她信吗?”
如今,再唱这首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刘正文觉得是种讥讽。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宣称“2010年前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现在看来基本已不可能实现。
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统计,环太湖地区每年有5.4亿吨工业废水,3.2亿吨生活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就排入河道和湖泊,每年往湖河倾倒的居民生活垃圾达5万吨。村庄被污水和垃圾包围着。而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上无章可循。
2007年7月12日,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介绍,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个湖泊已锐减为300多个。
蓝藻俨然成了破坏水体的一大杀手,今年以来,太湖、巢湖、滇池蓝藻提前近一个月次第暴发,随后,南京玄武湖出现了蓝藻造成的“黑水”现象,贵阳红枫湖蓝藻首次暴发,武汉市内湖面上漂浮着由于蓝藻肆虐而致死的20万斤死鱼。
在中国共计900余个淡水湖泊中,已富营养化或处在富营养化过程中的湖泊,比重已占到85%以上,“三湖”甚至不算最濒危的湖泊。
环太湖周边的乡镇,一直被称为鱼米之乡。但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种植水稻的历史已将近一万年的鱼米之乡,正在一点点消失。调查表明,1990年前后,苏南有50万亩稻田,到2003年仅剩下17万亩。除了日益高涨的“圈地热”,农田水污染也是主要原因。
“早在1991、1992年左右,周铁镇就因为水质的问题出现过死秧苗的情况。”何全生说,“许多村民不吃自己家种的粮食,他们虽然不懂但知道,这米是有毒的,不好吃了,吃起来像‘雪花膏’的味道。”
当地一条污染河流漕桥河,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检测过,漕桥河两岸产的稻米中含有120多种致癌物质。
根据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无锡所在的环太湖地区和苏北里下河地区,被认为是江苏省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许多人,像单菊永、何全生这样上了年纪的村民,对江南水乡的怀念永远停留在小时候。村周围的小河条条都是清澈见底的。淘米、洗衣、洗碗筷等,用的都是村后小河里的水。河里的水不但能灌溉、吃喝用,还养活了水中的众多鱼虾。
“在江南水乡,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会游泳,也没地方去游泳。”何全生说。
如今,在周铁镇的路口,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相邻而建。“规划中的主管道10公里,我们已经建成7公里,”污水处理厂法人代表严庚说,“一期工程可以处理60%的生活污水,以及40%的工业污水。”
然而秦伯强对此并不表示乐观,“如果再不加控制,太湖就像癌症病人一样,要变成一潭死水。”
“不敢说太湖能不能变清,但是10年、20年的治理周期是至少的。”
●上期标题:《沱江“劣五类”之困》(详见南都电子报www.nddaily.com及各合作网站相关专题)
●下期预告:一个孕育了生命与文明的高原湖泊正在死去。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一样迅速,她变成了一潭浓稠的臭水。二十多年前,治理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但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多的污水流入了湖中,滇池,一个湖面对一个城市不断膨胀的人口与欲望早已不堪重负。
专题统筹:南香红 喻尘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龙志
网络支持:搜狐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